癔症是精神病
癔症现多称分离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病个体引发的精神障碍,无相应器质性损害。它属于精神病范畴,但与传统重型精神病有别,患者自知力相对完整且症状发作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不同人群癔症特点和影响因素各异,年龄上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因身心状态和面临问题不同表现有别;性别上女性更易患病且发作与生理周期有关,男性发病率低且多为躯体化症状;生活方式中高压工作、不良习惯、社交圈窄会增加发病风险;病史方面有精神疾病或脑部器质性病变史者更易发作。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暗示、催眠、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且针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治疗应因人而异以促进康复。
一、癔症的定义与概述
癔症,现多称为分离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病理基础。
二、判断癔症是否为精神病
从现代医学对精神病的定义来看,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癔症具有精神方面的异常表现,如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这些都涉及到患者精神层面的紊乱,因此可以将癔症归类为精神病的范畴。然而,癔症与传统意义上的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等有所不同。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其自知力通常缺失,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而癔症患者虽然也有精神症状,但多数情况下自知力相对完整,并且其症状的发作常常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三、不同人群癔症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青少年:此阶段的个体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心理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习压力、家庭关系不和谐等都可能诱发癔症。儿童癔症发作形式相对较为简单,可能表现为突然的哭闹、肢体抽动等,其症状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关注和暗示的影响。
成年人:成年人面临着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生活中的重大挫折,如失业、离婚等,可能成为癔症发作的诱因。成年人的癔症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可能出现分离性身份障碍等复杂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心理上也容易产生孤独、失落等情绪。一些生活事件,如亲友离世、自身健康状况恶化等,可能导致癔症发作。老年人的癔症症状可能与躯体疾病的症状相互交织,增加诊断的难度。
2.性别因素
女性:女性通常情感较为细腻,心理敏感度较高,在面临压力和心理创伤时,更容易出现癔症。女性的癔症发作可能与月经周期、妊娠等生理因素有关,在这些特殊时期,女性的内分泌和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癔症症状。
男性:男性相对女性而言,癔症的发病率较低。但男性在经历重大的精神创伤,如战争、严重的职业挫折等,也可能出现癔症。男性的癔症表现可能更倾向于躯体化症状,如肢体瘫痪等。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环境中,缺乏足够的休息和放松,容易导致心理疲劳,增加癔症的发病风险。例如,一些从事高强度工作的职业人群,如医生、程序员等。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过度饮酒等,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诱发癔症。
社交圈子狭窄,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当遇到心理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的帮助和疏导,也可能促使癔症的发生。
4.病史因素
既往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如曾经患过抑郁症、焦虑症等,其神经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更容易再次出现精神障碍,包括癔症。
有脑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增加癔症发作的可能性。同时,这些躯体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可能成为癔症的诱发因素。
四、癔症的治疗与应对措施
1.心理治疗
暗示治疗:是治疗癔症的经典方法,通过言语或其他方式对患者进行暗示,以消除其症状。暗示治疗尤其适用于急性发作且暗示性较高的患者。
催眠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治疗师可以更容易地与患者的潜意识进行沟通,挖掘患者内心深处的心理冲突,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提高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预防癔症的复发。
2.药物治疗
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的患者,可以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来缓解症状。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3.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心理发展特点,采用温和、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家长和老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儿童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心理应对机制。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症状,以免强化其发作行为。
老年人:由于老年人可能伴有多种躯体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与家属的沟通,让家属参与到治疗中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情感关怀。
孕妇:在治疗孕妇癔症时,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采用心理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帮助其缓解孕期的焦虑和压力。
五、总结
癔症属于精神病的范畴,但与传统的重型精神病有所不同。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癔症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在治疗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特点和需求,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