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的表现和症状
躁郁症不同发作类型的表现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躁狂发作表现为情感高涨(有不同年龄、性别特点及对特殊病史影响)、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及睡眠减少等其他症状;抑郁发作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和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混合发作短时间内同时有躁狂和抑郁症状,且不同年龄、性别及有家族史者有不同特点;特殊人群中,孕妇和哺乳期女性治疗要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治疗选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方法,老年患者治疗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家人需多关心照顾。
一、躁狂发作表现
1.情感高涨:患者会持续处于轻松、愉快、兴高采烈的状态,自我感觉良好,整天笑容满面,好像没有任何烦恼。这种情感高涨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可能会影响周围的人。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易激惹,稍微不如意就大发雷霆,甚至出现冲动攻击行为。年龄方面,青少年患者的情感高涨可能表现得更为极端和不稳定;而老年患者可能相对较隐匿,容易被忽视。性别上,女性患者可能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和情绪化。生活方式上,原本生活规律的患者在躁狂发作时可能会变得日夜颠倒,过度社交。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由于躁狂发作时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
2.思维奔逸:患者思维联想速度明显加快,大脑反应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地涌现。说话滔滔不绝,语速增快,内容丰富但可能缺乏逻辑性,常常话题跳跃。患者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脑子变聪明了,有很多新的想法和创意。青少年患者可能在课堂上表现得过于活跃,不断打断老师讲话,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年患者可能在回忆往事时思维过于发散,难以聚焦。男性患者可能在言语表达上更为夸张和自信。长期有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思维奔逸可能更为紊乱。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可能因脑部血管压力变化而加重病情。
3.意志行为增强:患者活动增多,精力充沛,对各种事情都充满兴趣和热情。他们可能会制定很多计划,但往往虎头蛇尾,难以坚持完成。可能会过度参与社交活动,爱管闲事,花钱大手大脚,购买大量不需要的物品。青少年患者可能会频繁参与集体活动,甚至组织一些不切实际的活动;老年患者可能会过度参与社区事务,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女性患者在购物等方面的冲动行为可能更为明显。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过度的活动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
4.其他症状:患者睡眠需要减少,即使睡眠时间很少,也不会感到疲倦。食欲增加,可能会暴饮暴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性欲亢进的表现。青少年患者睡眠减少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患者食欲增加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和体重问题。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暴饮暴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
二、抑郁发作表现
1.情绪低落:患者常常感到悲伤、绝望、无助,对生活失去兴趣和乐趣,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对以前喜欢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青少年患者可能在学校表现得孤僻、不合群,对学习失去动力;老年患者可能会沉浸在过去的痛苦回忆中,更加消极悲观。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情绪低落可能会加重。长期处于高压生活方式下的患者,抑郁症状可能更为严重。有甲状腺疾病病史的患者,情绪低落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相互影响。
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说话语速减慢,声音低沉,回答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思考。患者可能觉得自己的脑子像生锈了一样,转不动。青少年患者可能在学习上明显落后,成绩下降;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表现。男性患者可能在面对工作和生活问题时更加犹豫不决。生活不规律、缺乏运动的患者,思维迟缓可能更为明显。有脑外伤病史的患者,思维迟缓可能会加重脑功能的损害。
3.意志行为减退:患者活动减少,不愿出门,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常常独处。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也缺乏主动性。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木僵状态,不吃不喝,不动不语。青少年患者可能会逃避学校生活,沉迷于网络等虚拟世界;老年患者可能会更加依赖家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女性患者可能在家庭事务上表现得更加消极。有慢性疼痛病史的患者,意志行为减退可能会影响疼痛的康复。
4.躯体症状:患者可能出现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消化不良、便秘等躯体不适症状。青少年患者睡眠障碍可能会影响身体发育;老年患者体重下降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的患者,躯体症状可能更为明显。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心慌、气短等症状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
三、混合发作表现
患者在短时间内(如几天)同时出现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症状,如既情绪高涨、精力充沛,又感到焦虑、痛苦和绝望。这种混合发作的状态较为复杂,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难度。年龄上,青少年患者的混合发作可能更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对混合发作的耐受性更差。性别方面,女性患者在产后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出现混合发作。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混合发作的风险可能更高。生活不规律、长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或加重混合发作。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女性,躁郁症的症状可能会受到体内激素变化的影响而加重。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尽量采用心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方法。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躁郁症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家长和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及时带孩子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孩子骨骼发育等的药物。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种躯体疾病,躁郁症的症状可能与躯体疾病的症状相互混淆。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身体负担。同时,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老人建立规律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