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病因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受个体易感性、气功相关、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个体易感性方面包括具有敏感多疑等人格特质、有既往或家族精神病史等;气功相关因素有内容不科学(错误理论引导、不恰当练习方式)、心理暗示与强化作用(强烈心理暗示、群体暗示效应);社会心理因素涉及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家庭支持不足、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生活事件与压力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影响、长期压力累积)。
一、个体易感性因素
(一)人格特质方面
1.性格特点:一些研究发现,具有敏感、多疑、内向、暗示性强等人格特质的个体相对更容易在气功练习过程中出现精神障碍相关问题。这类人群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和解读方式可能更偏向于过度解读,当气功练习中出现一些超自然体验或特殊感受时,容易受到暗示影响而陷入异常的精神状态。例如,有研究对长期练习气功出现精神障碍的人群进行人格测评,发现其中部分人具有较高的神经质得分,这类人群情绪稳定性较差,对气功练习中出现的身心变化更难以调适。
2.认知模式:个体的认知模式也起到作用。如果个体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比如过度相信气功所宣扬的一些不切实际的神奇功效,将气功练习中的正常生理、心理反应错误归因于超自然力量等,那么在气功练习过程中就更易出现认知偏差,进而引发精神障碍。比如有的个体认为通过气功练习可以实现“超凡脱俗”“瞬间获得特殊能力”等不切实际的目标,当练习过程未达到预期时,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甚至精神病性症状。
(二)既往精神病史因素
1.既往精神疾病史:如果个体既往有过精神疾病病史,如曾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那么在气功练习过程中,由于气功练习可能带来的身心刺激、心理暗示等因素,更容易诱发精神障碍的复发或新的精神症状出现。例如,有精神分裂症病史的人,其本身存在大脑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异常,气功练习中的一些非常规刺激可能打破原本相对平衡的神经心理状态,导致精神症状再次显现。
2.家族精神病史因素:家族中有精神疾病遗传倾向的个体,在气功练习时,遗传易感性可能使其对气功相关的不良影响更为敏感。家族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使得其在面对气功练习这种可能引发精神心理变化的情境时,更容易出现精神障碍。比如家族中有抑郁症遗传史的人,在气功练习中若遇到压力或身心不适时,相比无家族史者更易出现抑郁相关的精神障碍表现。
二、气功相关因素
(一)气功内容的不科学性
1.错误的理论引导:一些不正规的气功所宣扬的理论缺乏科学依据,如过度夸大气功的治疗功效,声称可以治愈各种疑难杂症,甚至将气功神化,鼓吹通过气功修炼可以实现超越自然规律的身心变化。这种错误的理论引导会使练习者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追求中,当在实际练习中无法达到所谓的“神奇效果”时,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引发精神障碍。例如某些气功宣扬通过特定的功法可以让人“灵魂出窍”“与神灵沟通”等违背科学常识的内容,练习者长期受此误导,心理逐渐扭曲,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2.不恰当的练习方式:部分气功练习要求练习者长时间处于特殊的姿势、呼吸状态或进行过度的冥想等,这种不恰当的练习方式可能导致个体出现身心功能紊乱。比如长时间的屏气练习可能引起脑部缺氧,进而影响神经功能;过度的冥想要求可能使个体陷入自我封闭的精神状态,与现实社会脱节,长期如此容易引发精神障碍。有研究观察到一些长期进行不恰当气功练习的人群,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早期精神异常表现,随着练习时间延长,逐渐发展为更严重的精神障碍。
(二)心理暗示与强化作用
1.强烈的心理暗示:气功练习过程中常伴有强烈的心理暗示,比如气功师宣称通过功法可以改变练习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这种暗示会不断强化练习者的相关预期。练习者在长期接受这种暗示后,会将一些正常的身心反应错误地归因于气功的功效,而当实际体验与预期不符时,又会在暗示作用下产生焦虑、怀疑等情绪,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最终可能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例如气功师引导练习者感受“气”在体内运行,一些练习者确实会感觉到身体有异样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暗示作用下被不断强化,当这种感觉消失或未达到预期时,就容易出现精神上的困扰。
2.群体暗示效应:在气功练习群体中,群体暗示效应也较为明显。当群体中部分人出现某种精神异常表现时,容易通过相互暗示和模仿在群体内扩散。例如群体中有人声称感受到奇特的超自然体验,其他成员在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也可能会产生类似的感受,甚至过度夸大这些体验,从而引发整个群体中更多人出现精神障碍相关症状。
三、社会心理因素
(一)社会支持系统缺失
1.家庭支持不足:如果个体在家庭中缺乏有效的支持,如家庭成员不理解其气功练习行为,或者家庭关系紧张,那么当个体在气功练习过程中出现精神异常时,无法从家庭中获得及时的关怀、引导和帮助,就容易使精神症状进一步恶化。例如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过度沉迷气功练习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在练习中出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家人的关心和正确干预,就可能导致精神障碍的发展。
2.社会支持网络薄弱: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支持网络薄弱也会增加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风险。当个体在气功练习中遇到问题,如精神上出现困惑、异常体验等,无法从社会层面获得有效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支持时,就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进而引发精神障碍。比如在一些社区中,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当居民在气功练习中出现精神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专业的帮助。
(二)生活事件与压力因素
1.生活事件影响:个体在练习气功前后如果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失恋等,这些生活事件带来的巨大压力可能成为诱发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重要因素。当个体在面对生活事件的压力时,本身心理调适能力就可能受到挑战,而气功练习中的不恰当因素又进一步干扰了其心理平衡,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例如某人在失业后开始练习气功,在练习过程中又经历了亲人离世的重大打击,此时就更容易因双重压力而出现精神异常。
2.长期压力累积:长期处于高压的生活状态中,如长期面临工作高强度压力、经济压力等,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会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练习气功,气功练习中的一些因素可能成为压垮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精神障碍。有研究发现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群,在面临工作压力累积的情况下练习不正规气功,出现精神障碍的概率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