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病因

来源:民福康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受个体易感性、气功相关、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个体易感性方面包括具有敏感多疑等人格特质、有既往或家族精神病史等;气功相关因素有内容不科学(错误理论引导、不恰当练习方式)、心理暗示与强化作用(强烈心理暗示、群体暗示效应);社会心理因素涉及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家庭支持不足、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生活事件与压力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影响、长期压力累积)。

一、个体易感性因素

(一)人格特质方面

1.性格特点:一些研究发现,具有敏感、多疑、内向、暗示性强等人格特质的个体相对更容易在气功练习过程中出现精神障碍相关问题。这类人群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和解读方式可能更偏向于过度解读,当气功练习中出现一些超自然体验或特殊感受时,容易受到暗示影响而陷入异常的精神状态。例如,有研究对长期练习气功出现精神障碍的人群进行人格测评,发现其中部分人具有较高的神经质得分,这类人群情绪稳定性较差,对气功练习中出现的身心变化更难以调适。

2.认知模式:个体的认知模式也起到作用。如果个体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比如过度相信气功所宣扬的一些不切实际的神奇功效,将气功练习中的正常生理、心理反应错误归因于超自然力量等,那么在气功练习过程中就更易出现认知偏差,进而引发精神障碍。比如有的个体认为通过气功练习可以实现“超凡脱俗”“瞬间获得特殊能力”等不切实际的目标,当练习过程未达到预期时,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甚至精神病性症状。

(二)既往精神病史因素

1.既往精神疾病史:如果个体既往有过精神疾病病史,如曾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那么在气功练习过程中,由于气功练习可能带来的身心刺激、心理暗示等因素,更容易诱发精神障碍的复发或新的精神症状出现。例如,有精神分裂症病史的人,其本身存在大脑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异常,气功练习中的一些非常规刺激可能打破原本相对平衡的神经心理状态,导致精神症状再次显现。

2.家族精神病史因素:家族中有精神疾病遗传倾向的个体,在气功练习时,遗传易感性可能使其对气功相关的不良影响更为敏感。家族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使得其在面对气功练习这种可能引发精神心理变化的情境时,更容易出现精神障碍。比如家族中有抑郁症遗传史的人,在气功练习中若遇到压力或身心不适时,相比无家族史者更易出现抑郁相关的精神障碍表现。

二、气功相关因素

(一)气功内容的不科学性

1.错误的理论引导:一些不正规的气功所宣扬的理论缺乏科学依据,如过度夸大气功的治疗功效,声称可以治愈各种疑难杂症,甚至将气功神化,鼓吹通过气功修炼可以实现超越自然规律的身心变化。这种错误的理论引导会使练习者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追求中,当在实际练习中无法达到所谓的“神奇效果”时,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引发精神障碍。例如某些气功宣扬通过特定的功法可以让人“灵魂出窍”“与神灵沟通”等违背科学常识的内容,练习者长期受此误导,心理逐渐扭曲,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2.不恰当的练习方式:部分气功练习要求练习者长时间处于特殊的姿势、呼吸状态或进行过度的冥想等,这种不恰当的练习方式可能导致个体出现身心功能紊乱。比如长时间的屏气练习可能引起脑部缺氧,进而影响神经功能;过度的冥想要求可能使个体陷入自我封闭的精神状态,与现实社会脱节,长期如此容易引发精神障碍。有研究观察到一些长期进行不恰当气功练习的人群,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早期精神异常表现,随着练习时间延长,逐渐发展为更严重的精神障碍。

(二)心理暗示与强化作用

1.强烈的心理暗示:气功练习过程中常伴有强烈的心理暗示,比如气功师宣称通过功法可以改变练习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这种暗示会不断强化练习者的相关预期。练习者在长期接受这种暗示后,会将一些正常的身心反应错误地归因于气功的功效,而当实际体验与预期不符时,又会在暗示作用下产生焦虑、怀疑等情绪,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最终可能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例如气功师引导练习者感受“气”在体内运行,一些练习者确实会感觉到身体有异样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暗示作用下被不断强化,当这种感觉消失或未达到预期时,就容易出现精神上的困扰。

2.群体暗示效应:在气功练习群体中,群体暗示效应也较为明显。当群体中部分人出现某种精神异常表现时,容易通过相互暗示和模仿在群体内扩散。例如群体中有人声称感受到奇特的超自然体验,其他成员在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也可能会产生类似的感受,甚至过度夸大这些体验,从而引发整个群体中更多人出现精神障碍相关症状。

三、社会心理因素

(一)社会支持系统缺失

1.家庭支持不足:如果个体在家庭中缺乏有效的支持,如家庭成员不理解其气功练习行为,或者家庭关系紧张,那么当个体在气功练习过程中出现精神异常时,无法从家庭中获得及时的关怀、引导和帮助,就容易使精神症状进一步恶化。例如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过度沉迷气功练习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在练习中出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家人的关心和正确干预,就可能导致精神障碍的发展。

2.社会支持网络薄弱: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支持网络薄弱也会增加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风险。当个体在气功练习中遇到问题,如精神上出现困惑、异常体验等,无法从社会层面获得有效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支持时,就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进而引发精神障碍。比如在一些社区中,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当居民在气功练习中出现精神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专业的帮助。

(二)生活事件与压力因素

1.生活事件影响:个体在练习气功前后如果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失恋等,这些生活事件带来的巨大压力可能成为诱发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重要因素。当个体在面对生活事件的压力时,本身心理调适能力就可能受到挑战,而气功练习中的不恰当因素又进一步干扰了其心理平衡,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例如某人在失业后开始练习气功,在练习过程中又经历了亲人离世的重大打击,此时就更容易因双重压力而出现精神异常。

2.长期压力累积:长期处于高压的生活状态中,如长期面临工作高强度压力、经济压力等,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会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练习气功,气功练习中的一些因素可能成为压垮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精神障碍。有研究发现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群,在面临工作压力累积的情况下练习不正规气功,出现精神障碍的概率相对较高。

了解疾病
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主要是指影响个体情绪、行为及思维的疾病,以人体的认知、情感或意志行为障碍为特征。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脑外伤导致的精神障碍可以治愈吗
李士其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甲
脑外伤导致的精神障碍有可能可以治愈,也有可能无法治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由脑外伤导致的精神障碍,属于器质性精神障碍,如果程度比较轻,一般及时对脑外伤进行治疗,使淤血消散,精神障碍可随着大脑器质性状态的改善而逐渐好转、消失,恢复正常。但如果脑外伤累及神经,导致颅内出血,造成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问题,这种情况大多数无法完全恢复,目前主要是以
什么是抑郁精神障碍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抑郁正常指的是一种心境状态,指的明显的处于情绪低落,感到生活无意义,丧失信心,缺乏意志力,缺乏动力,想法悲观失望消极思维迟钝等状态,如果持续性的处在这种状态,一般就是表现出了抑郁精神障碍,对于抑郁精神障碍,要进行专业的治疗比较好,比如说可以经过心理认知治疗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建议你自己放松心情,不要
酒精性精神障碍能彻底治好吗?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一般来说这种疾病有治好的可能性,往往需要综合治疗,此外在病人表现出精神异常的早期要积极治疗,一般要维持三个月以上的治疗,这种疾病病人往往有酒精依赖,因此病人要适当的控制酒精的摄入。
精神障碍和精神病的区别是什么?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精神障碍和精神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精神障碍的范畴更大,精神病是包含在其中的,精神病可以认为是严重的精神障碍,包括偏执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而精神障碍除了包括精神病,还包括症状较轻的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
心因性精神障碍怎么办?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心因性精神障碍主要是由于病人心理上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后造成的。对于这种精神障碍首先要进行心理治疗,帮助病人重新认识精神刺激事件,克服心理障碍。此外要鼓励病人多和外界接触,和他人交流沟通,宣泄自己内心的悲愤和不满。此外,对于严重的精神障碍病人可以给予利培酮或奥氮平进行治疗。
急性精神障碍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急性精神障碍一般在临床上主要是突然发病,表现为一过性的妄想,同时伴随行为和情感方面的异常,可能表现出妄想症状,比如神秘妄想、被害妄想,被控制体验等多种妄想。这种疾病发病时间比较急且短,临床表现很丰富,可能有妄想,幻觉,情绪不好,急性分裂样的精神症状等。临床上如果确诊的话,应该在正规的专业医生指导下应
精神障碍能恢复吗?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精神障碍积极的配合医生做治疗,定期的去医院复查,正常是会恢复的。考虑是由于遗传家族史和精神性疾病以及心理性变化有关,也不排除是环境性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抑郁症也会造成,或者还有可能是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以及阿尔茨海默病造成的。有些病人容易表现出幻觉和幻听以及感觉减退的现象。早期发现的时候,需要及时到正规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
梁保华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甲
癫痫性精神障碍通常泛指癫痫患者出现的多种精神心理障碍,需坚持用药治疗并进行规范的心理辅导。首先,癫痫患者需坚持服用卡马西平片、丙戊酸钠片、苯妥英钠片、苯巴比妥片、左乙拉西坦片等药物抑制癫痫发作,同时可根据精神障碍的具体类型选用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其次,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需在医师指导
什么是妄想性精神障碍
王锦霞 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甲
妄想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 妄想性精神障碍,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持续的系统妄想。这些妄想内容前后相互联系、结构严密、逻辑性较强,常见于原发性妄想。 患者可能会出现被害、钟情、夸大、幻觉、嫉妒等多种表现。尽管病程演进缓慢,患者可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
精神障碍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是什么关系
徐红平 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甲
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是包含关系,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障碍的一种类型。 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发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什么
党亚梅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惠爱医院 三甲
情感障碍包括抑郁症和躁狂症,抑郁症是整个人体功能低下,包括兴趣减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应迟钝、动作迟缓、睡眠障碍就是失眠、自卑、自我价值感低,甚至严重时有自杀倾向,活着没价值的想法等抑郁症状。躁狂症是机体比较旺盛亢奋的状态,包括言语多、思维比较快,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人比较亢奋,言谈中可能有些夸大,还有睡眠减少,人际交往之间的活动
童年创伤和成年精神障碍有什么关联
彭红军 主任医师
广州市惠爱医院 三甲
成年的精神障碍具体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还有其它的心理问题,目前病因尚未明确,归纳起来包括生物学、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很多成年精神心理问题本身存在着一种遗传易感数值,在遗传易感数值的基础上,加上童年早期的创伤的影响,导致成为一种高危的因素。如果患者在成年后期,遭受精神创伤或者应激事件的诱发,成年期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大很多。总之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什么
党亚梅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惠爱医院 三甲
情感障碍包括抑郁症和躁狂症,抑郁症是整个人体功能低下,包括兴趣减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应迟钝、动作迟缓、睡眠障碍就是失眠、自卑、自我价值感低,甚至严重时有自杀倾向,活着没价值的想法等抑郁症状。躁狂症是机体比较旺盛亢奋的状态,包括言语多、思维比较快,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人比较亢奋,言谈中可能有些夸大,还有睡眠减少,人际交往之间的活动
偏执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范雅坤 副主任医师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三甲
通常偏执性的精神障碍的人群,会对他人有持久的无根据的不信任,而且会非常的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会耿耿于怀。思想行为非常的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等。通常持续的时间比较久,三个月以上,而且严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造成周围人际关系比较差,自我评价过高,过分地认为自己特别重要,失败和责任都归咎于其他人等。以上异常表现,要考虑是否有偏执性的精神
老年精神障碍的表现
范雅坤 副主任医师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三甲
老年精神障碍,也分不同的疾病,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说老年痴呆,会表现在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如记忆力、语言、定向障碍等,以及会出现幻觉、妄想、行为异常、人格改变等。老年的抑郁症,主要会表现在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者老年期的惊恐障碍明显会少于青壮年人。也有部分老年人会发生疑病症,患者通常病史会比较长,首次的发病通常继发于焦虑情绪或者抑郁情绪等。
儿童精神障碍的表现
范雅坤 副主任医师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三甲
儿童精神障碍的表现是根据所患疾病而不同,如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患者表现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且进入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可注意20分钟左右,但出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孩子,最多坚持十分钟。其次,其注意力、转化能力比较差,易专注于某些感兴趣的事情,难以转移到其它活动或者任务上。同时,部分孩子有抽动障碍,如眨眼、清理喉咙或者发出吼叫声、犬叫声等。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