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与胆囊结石区别
胆结石和胆囊结石展开详细介绍,胆结石是胆囊和胆管内结石总称,胆囊结石是胆结石常见类型;胆结石形成与胆管感染、寄生虫病、胆汁成分失调、胆汁淤积等有关,胆囊结石主要因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还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表现上,胆结石依情况有不同症状,典型为Charcot三联征等,胆囊结石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主要为胆绞痛等;诊断主要依靠超声、MRCP、ERCP、CT等影像学检查;治疗上,胆结石根据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手术或引流,配合药物治疗,胆囊结石无症状可观察,有症状首选胆囊切除术;特殊人群中,儿童、孕妇、老年人、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有相关病史人群需分别注意治疗谨慎度、孕期处理、身体评估、改变生活方式、定期复查等方面。
一、定义与概念
1.胆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和胆管内的结石的总称,胆管又可分为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所以胆结石涵盖了胆囊结石以及胆管各个部位的结石情况。
2.胆囊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是胆结石中最常见的类型。
二、形成原因
1.胆结石:其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胆管感染时,细菌、炎症渗出物等可作为结石形成的核心;胆管寄生虫病如胆道蛔虫病,蛔虫残骸、虫卵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胆盐等成分比例失调,尤其是胆盐减少时,容易析出结晶形成结石;胆管狭窄、胆汁引流不畅等导致胆汁淤积,也有利于结石的形成。
2.胆囊结石:主要与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有关。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胆汁浓缩,胆固醇更容易析出形成结晶;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后、回肠末段疾病和回肠切除术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因素,均可使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增加。
三、临床表现
1.胆结石: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部位、有无梗阻及感染等情况。肝外胆管结石平时可无症状或仅有上腹部不适,当结石阻塞胆管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即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肝内胆管结石可多年无症状或仅有肝区和胸背部胀痛不适,如发生梗阻和继发感染则出现寒战或高热,甚至出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表现。
2.胆囊结石:约有半数以上的胆囊结石患者可终身无症状,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有症状的胆囊结石主要表现为胆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极少引起黄疸,较轻;小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成为胆总管结石;进入胆总管的结石可通过Oddi括约肌引起损伤或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腺炎,称为胆源性胰腺炎;因结石压迫引起胆囊炎症慢性穿孔、可造成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大的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偶尔可引起肠梗阻称为胆石性肠梗阻;结石及炎症的长期刺激可诱发胆囊癌。
四、诊断方法
1.胆结石: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内结石影;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清晰显示胆管系统的形态和结石的位置、大小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以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及胆管开口,同时可进行造影和治疗操作,但属于有创检查;CT对于诊断胆管结石也有一定的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胆管的形态及结石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胆囊结石: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能清晰显示胆囊内结石的大小、数量、形态等。CT、MRI等检查对于胆囊结石的诊断也有帮助,但一般不作为首选,通常在超声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进一步评估胆囊及周围组织情况时选用。
五、治疗方法
1.胆结石:治疗方法根据结石的部位、大小、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对于肝外胆管结石,可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ST)、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术等;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病变局限于某一肝段或肝叶,可采用肝部分切除术;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可采用胆管引流术,如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等。药物治疗主要是在合并感染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以及使用利胆药物促进胆汁排泄。
2.胆囊结石: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要立即行胆囊切除,可观察和随诊。有症状或出现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胆囊切除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溶石治疗,如口服熊去氧胆酸,但疗效不肯定,且有一定的复发率;也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等方法,但也存在结石残留、复发等问题。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胆结石和胆囊结石相对少见,但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儿童胆结石的形成可能与先天性胆管异常、溶血等因素有关。儿童胆囊结石多与肥胖、饮食结构不合理等有关。对于儿童患者,治疗应更加谨慎,尽量采取保守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非手术治疗时,应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2.孕妇:孕妇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胆囊排空延迟等因素,容易发生胆结石和胆囊结石。孕期发现胆囊结石,若无症状,一般以观察为主,调整饮食,避免油腻食物,防止诱发胆绞痛。若出现胆绞痛,可先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一般选择在妊娠中期进行,以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胆结石和胆囊结石发作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治疗时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性,尽量采取保守治疗或微创治疗。在保守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病情恶化。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控制血糖、血压等,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酗酒、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的人群,胆结石和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类人群应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酒,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应均衡营养,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对于已经患有胆结石或胆囊结石的患者,更应严格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疾病的发作。
5.有相关病史人群:有胆道手术史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胆管狭窄、胆汁引流不畅等情况,增加胆结石复发的风险。这类患者应定期复查,观察胆管情况。有溶血性贫血病史的患者,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增加,容易形成胆色素结石,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肝胆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结石并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