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是因使用酒精、阿片类等精神活性物质引发精神症状的一类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神经递质改变和大脑神经适应;临床表现包括急性中毒、戒断反应、慢性中毒等;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评估和辅助检查;治疗原则有脱毒、对症支持和康复治疗;特殊人群中,青少年易受更大危害,孕妇使用会影响胎儿,老年人代谢耐受差,治疗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是指由于使用酒精、鸦片类、大麻、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中枢兴奋剂、致幻剂等精神活性物质,导致出现精神症状的一类疾病。这些精神活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等,从而引发各种精神方面的异常表现。
(一)物质分类及常见种类
1.酒精:是较为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等情况。
2.阿片类物质:包括海洛因等毒品以及一些医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长期使用或滥用阿片类物质会引发相应精神障碍。
3.大麻:使用后会对人的精神活动产生影响,可导致大麻所致精神障碍。
4.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如苯二氮?类药物等,长期不当使用会引起药物依赖及相关精神障碍。
5.中枢兴奋剂:像冰毒等,使用后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导致精神方面的异常。
6.致幻剂:例如麦角二乙胺等,使用后会使人产生幻觉等精神症状。
二、发病机制
1.神经递质改变
精神活性物质会干扰大脑内正常的神经递质代谢。以酒精为例,酒精可影响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系统。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酒精可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产生镇静等作用;而长期大量饮酒后,机体可能会出现神经递质适应性改变,突然停止饮酒时,就会因GABA功能相对不足等出现戒断症状等精神异常表现。对于阿片类物质,其作用于体内的阿片受体,影响内源性阿片肽系统,长期使用阿片类物质会改变体内阿片受体的敏感性等,停药后会出现依赖相关的精神症状。
2.大脑神经适应
精神活性物质长期作用于大脑,会使大脑神经细胞发生适应性变化。例如中枢兴奋剂长期使用会改变神经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受体表达等,导致神经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出现精神症状。这种神经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多个层面的变化,最终使得大脑对正常的神经调节机制产生了偏离,从而引发精神障碍相关的表现。
三、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表现
酒精急性中毒:轻至中度中毒时,患者可能出现情绪兴奋、言语增多、步态不稳等表现;重度中毒时可出现昏迷、呼吸抑制等严重情况。例如一些饮酒过量的人,初期可能胡言乱语、动作不协调,随着中毒加深,可能陷入深度昏迷,呼吸减慢等。
阿片类物质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昏迷、呼吸抑制、瞳孔缩小等,严重时可因呼吸衰竭致死。比如滥用海洛因的人急性中毒时,会出现上述典型症状。
中枢兴奋剂急性中毒:可出现兴奋、话多、行为冲动、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惊厥、意识障碍等。像使用冰毒后,患者往往表现得非常兴奋,活动增多,难以安静下来,同时可能伴有心率增快等情况。
2.戒断反应
酒精戒断反应:一般在停止饮酒数小时后出现,轻者有手抖、出汗、心慌、焦虑等表现;重者可出现震颤谵妄,表现为意识模糊、大量鲜明的幻觉(如看到恐怖的景象等)、全身肌肉震颤等,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镇静催眠药戒断反应:停药后可出现焦虑、失眠、手抖、恶心呕吐等,严重时也可出现惊厥等情况,其表现与药物的半衰期等有关,短效药物戒断反应往往出现得更早更严重。
3.慢性中毒表现
认知功能损害:长期滥用精神活性物质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可能会发现自己记东西越来越困难,难以集中精力做事情等。
人格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人格改变,如变得自私、冷漠、不负责任等。比如原本性格温和的人,长期滥用毒品后,性格发生明显变化,对家人朋友变得冷漠,对自己的生活也不再负责。
社交功能障碍:患者往往会因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而出现社交功能受损,难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社会功能也受到影响。
四、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的种类、剂量、频率、持续时间等。例如要明确患者是从何时开始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的,每天使用的量大概是多少等。同时要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比如是否有长期大量饮酒的习惯,是否有滥用毒品的情况等;还要询问患者的病史,既往是否有其他精神疾病等,因为既往病史可能会影响对当前精神障碍的诊断和鉴别。
2.临床表现评估
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表现,如是否有急性中毒的相应表现、戒断反应的表现以及慢性中毒的各种表现等。通过全面的精神检查,评估患者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情况。例如通过精神状态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幻觉、妄想等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等。
3.辅助检查
目前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来直接确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但可以通过一些检查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等。例如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因为长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可能会对肝肾功能等造成损害;还可以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等,观察大脑结构是否有异常改变,辅助排除其他脑部疾病引起的精神症状。
五、治疗原则
1.脱毒治疗
对于依赖精神活性物质的患者,首先要进行脱毒治疗,帮助患者脱离对精神活性物质的依赖。例如对于酒精依赖患者,可采用逐步减量等方法进行脱毒;对于阿片类物质依赖患者,可使用美沙酮等替代药物进行脱毒治疗,但需在专业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脱毒效果。
2.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果患者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可根据情况使用一些具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如果患者有睡眠障碍,可采取一些非药物或药物辅助的方法改善睡眠等。同时要注意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因为长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可能会导致患者营养状况不佳等情况。
3.康复治疗
包括心理康复和社会康复等。心理康复方面,通过心理治疗等方法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提高心理应对能力。例如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认识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的危害,改变错误的观念和行为。社会康复方面,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恢复正常的社交、工作等功能,例如为患者提供就业培训等机会,帮助其重建社会支持系统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少年
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阶段,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对其危害更大。青少年一旦接触精神活性物质,更容易成瘾,且会严重影响其大脑发育、认知功能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等。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让其充分了解精神活性物质的危害,避免接触。如果青少年出现疑似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表现,应及时送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治疗,因为青少年的身体对精神活性物质的代谢等与成人不同,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和专业。
2.孕妇
孕妇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会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精神活性物质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发育,导致胎儿出现发育畸形、生长受限、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问题。孕妇如果患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在治疗时需要特别谨慎,要权衡药物治疗对孕妇自身和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同时要给予孕妇心理支持等,帮助其度过特殊时期。
3.老年人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对精神活性物质的代谢和耐受能力降低。老年人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的中毒反应和戒断反应等。如果老年人患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对其身体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药物等,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