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通常认为超过23点入睡且睡眠时长不足、质量不佳即为熬夜,但需结合个人生物钟和睡眠需求综合判断。
熬夜并非单纯以入睡时间点界定,而是与睡眠时长、质量及个体生物钟密切相关。一般认为,如果长期超过23点入睡,且总睡眠时间不足7-9小时(成年人标准),或睡眠过程中频繁觉醒、深度睡眠比例低,即可视为熬夜。
人体存在昼夜节律系统,23点至凌晨3点为肝脏代谢、免疫修复的关键时段,此时如果未进入深度睡眠,可能干扰激素分泌(如褪黑素、皮质醇)、代谢平衡及细胞修复。例如,长期熬夜可能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导致免疫力下降、情绪波动等问题。
但需注意,个体差异明显。部分“夜猫子型”人群(如晚睡晚起且睡眠质量良好者)的生物钟可能自然延后,如果其睡眠时长和规律性未受影响,则未必构成临床意义上的熬夜。因此,判断是否熬夜需结合个人作息规律、睡眠质量及次日状态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