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三叉神经痛是怎么回事
面部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剧烈神经痛,可因颅内血管压迫、肿瘤等引起,女性多于男性,右侧多于左侧,说话、洗脸等可诱发,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呈周期性发作,间歇期正常。诊断需与牙痛等鉴别,可行颅脑CT或MRI检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神经阻滞、封闭疗法、射频电凝疗法、手术等。孕妇和儿童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病因及发病率:
病因:可因颅内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小脑脑桥角部位的肿瘤、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等引起。
发病率:年龄多在40岁以上,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分布以右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发生的机率最高,多单侧发病。
临床表现:
疼痛发作前常无预兆,说来就来,为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扳机点:约有1/3以上的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扳机点,稍加触动即可引起疼痛发作,且多在洗脸、刷牙、说话、谈笑等情况下,尤以说话、微笑等口唇、口腔黏膜或咀嚼运动时诱发,这些敏感区域称为“扳机点”。
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称为诱发区。当面部肌肉运动时,可刺激扳机点,引起疼痛发作。
表情和颜面部变化:发作时常突然停止说话、进食等活动,疼痛侧面部可呈现痉挛,即“痛性痉挛”,皱眉咬牙、张口掩目,或用手掌用力揉搓颜面以致局部皮肤粗糙、增厚、眉毛脱落、结膜充血、流泪及流涎。表情呈精神紧张、焦虑状态。
诊断:
根据疼痛部位、性质、触发点及神经系统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需注意与牙痛、舌咽神经痛、蝶腭神经痛、耳颞神经痛、非典型面痛等鉴别。
必要时可行颅脑CT或MRI检查,以排除颅内病变。
治疗:
药物治疗: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可减轻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等。
神经阻滞或封闭疗法:在三叉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内,注入无水乙醇或甘油等,破坏神经组织,以达到止痛的目的。
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利用高温作用破坏神经节,阻断神经传导,达到止痛的目的。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手术方法包括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等。
预防:
注意气候变化,避免风吹、和寒冷气候对颜面部的刺激。出门戴口罩或头巾。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合理饮食,避免咀嚼坚硬食物,戒烟酒。
特殊人群:
孕妇:面部三叉神经痛可能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有关,怀孕期间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加重疼痛。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使用致畸性药物。
儿童:面部三叉神经痛在儿童中较为罕见,病因可能与颅内肿瘤、血管畸形等有关。儿童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总之,面部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避免诱发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减轻疼痛的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