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和牙龈炎的区别
牙龈炎是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炎症性疾病,病因主要是牙菌斑,症状为牙龈红肿、易出血等,病理表现为牙龈内炎症细胞浸润等,诊断靠口腔检查等,治疗靠洗牙等清除刺激因素,预防需保持口腔卫生;牙周炎是累及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破坏性疾病,除牙菌斑外还与全身因素有关,有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等症状,病理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诊断有附着丧失等表现,治疗复杂需系统性牙周治疗及控制全身病,预防要保持口腔卫生并控制全身病及关注特殊人群口腔健康。
一、定义与病因
牙龈炎:是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病因是牙菌斑,刷牙不彻底、口腔卫生不良等易导致牙菌斑堆积,刺激牙龈引发炎症,任何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上口腔卫生习惯差者更易患病,一般无全身系统性疾病相关的直接原发因素。
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慢性炎症性、破坏性疾病,除了牙菌斑因素外,还与全身因素有关,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加重牙周炎的发展,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患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二、临床症状表现
牙龈炎:主要症状为牙龈红肿,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一般无牙齿松动、牙周袋形成等情况,疼痛相对较轻,炎症局限于牙龈组织,患者自觉牙龈部位不适、肿胀。
牙周炎:除了有牙龈红肿、出血外,还会出现牙周袋形成,可探及牙周袋深度增加,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甚至牙齿脱落等情况,还可能伴有口臭等症状,炎症累及牙周支持组织,病变范围较广且程度更重。
三、病理变化
牙龈炎:病理表现为牙龈上皮和结缔组织内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胶原纤维变性破坏,但牙周膜和牙槽骨无明显破坏。
牙周炎:病理上可见牙周袋形成,袋壁有炎症细胞浸润,沟内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牙周袋上皮,牙槽骨发生吸收、破坏,牙周膜间隙增宽,胶原纤维变性、丧失,病情严重时牙槽骨吸收明显,牙齿支持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四、诊断方法
牙龈炎:通过口腔检查可见牙龈红肿、出血等表现,结合探诊检查,牙龈探诊出血,但无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X线检查一般无牙槽骨吸收等改变。
牙周炎:口腔检查除了牙龈炎症表现外,探诊可发现有附着丧失,能探到牙周袋,X线检查可见牙槽骨吸收,根据牙槽骨吸收的程度等可进一步判断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如垂直型吸收、水平型吸收等不同的牙槽骨吸收类型。
五、治疗与预防
牙龈炎:治疗主要是通过洗牙等机械方法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去除局部刺激因素,一般炎症可消退,预后较好。预防上需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辅助清洁工具,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3岁左右开始引导刷牙;对于老年人,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牙刷和牙膏,坚持口腔清洁。
牙周炎:治疗相对复杂,需要进行系统性牙周治疗,包括洗牙、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同时要积极治疗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预防方面除了保持口腔卫生外,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口腔健康状况,早发现早治疗牙周炎相关问题。对于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易患牙龈炎甚至牙周炎,更要注重口腔卫生,孕前应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孕期也要保持口腔清洁,定期产检时关注口腔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