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怎么引起的
龋齿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细菌因素(变形链球菌等致病菌利用食物产酸,儿童、老年人及干燥综合征患者等因不同原因易致细菌大量繁殖)、食物因素(糖类是细菌代谢底物,精细食物易黏附产酸,而粗杂粮有清洁作用)、宿主因素(牙齿结构特殊部位及矿化程度低易患龋,唾液分泌或成分异常、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影响牙齿健康)和时间因素(龋齿形成是慢性过程,长期口腔卫生不良会使病变逐渐加重)。
一、细菌因素
口腔中存在大量细菌,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是导致龋齿的主要致病菌。变形链球菌具有很强的产酸能力和耐酸能力,它能利用食物中的蔗糖合成细胞外多糖,这些多糖可帮助细菌黏附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牙菌斑为细菌提供了生存的微环境,细菌在其中代谢产酸,使局部环境的pH值降低。研究表明,当口腔pH值低于5.5时,牙齿表面的矿物质开始溶解。儿童由于口腔卫生习惯尚未完全养成,牙齿表面更容易残留食物残渣,为细菌滋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增加了细菌感染的风险。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唾液分泌减少,对细菌的冲刷和抑制作用减弱,也容易导致细菌在口腔内大量繁殖。而一些患有干燥综合征等疾病的人群,由于唾液腺功能受损,唾液分泌不足,口腔内细菌更容易聚集,龋齿发生的几率也会明显升高。
二、食物因素
1.糖类:蔗糖、葡萄糖等糖类是细菌代谢的主要底物。当人们摄入过多的糖类食物后,细菌会迅速利用这些糖类产酸。例如,经常吃糖果、蛋糕等高糖食品的人,牙齿长时间处于酸性环境中,患龋齿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儿童喜欢吃甜食,但刷牙往往不认真,糖分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对牙齿的损害更大。
2.精细食物:精细食物如面包、饼干等,容易黏附在牙齿表面,且在口腔内停留时间较长,细菌能够充分利用这些食物产酸。相比之下,富含膳食纤维的粗杂粮等食物在咀嚼过程中对牙齿有一定的清洁作用,而且不容易在牙齿表面残留。
三、宿主因素
1.牙齿结构: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等会影响龋齿的发生。牙齿的窝沟、邻面等部位,由于其解剖结构特殊,容易残留食物残渣和细菌,是龋齿的好发部位。例如,磨牙的咬合面有许多窝沟点隙,这些部位难以清洁,细菌和食物残渣容易堆积,从而增加了龋齿的发生风险。牙齿矿化程度低,其抗酸能力就弱,更容易受到酸性物质的侵蚀。一些患有佝偻病等影响钙磷代谢疾病的儿童,牙齿矿化不良,患龋齿的可能性更高。
2.唾液:唾液具有缓冲、清洁、抗菌等作用。唾液中的碳酸氢盐等成分可以中和细菌产生的酸性物质,维持口腔pH值的稳定。唾液分泌量减少或成分异常时,对牙齿的保护作用减弱。例如,患有舍格伦综合征的患者,唾液分泌显著减少,口腔干燥,龋齿发病率明显升高。老年人唾液腺功能减退,唾液分泌量减少,也会增加龋齿的发病几率。
3.全身健康状况:一些全身性疾病会影响牙齿的健康。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唾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还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修复能力,使患者更容易患龋齿和牙周疾病。
四、时间因素
龋齿的发生是一个慢性的过程,从细菌黏附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到牙齿矿物质溶解、龋洞形成,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牙齿长期暴露在细菌、酸性物质和食物残渣的环境中,病变会逐渐发展。如果人们不注意口腔卫生,不及时清除牙菌斑和食物残渣,牙齿在这种不良环境中持续受到损害,龋齿就会逐渐加重。例如,一些人长期不刷牙或刷牙方法不正确,牙齿表面的细菌和食物残渣不断积累,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就可能发展为龋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