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的原因
盆腔炎的引发原因多样,包括外源病原体感染(如性传播感染病原体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以及医源性因素、使用不洁卫生用品等导致的外源病原体感染)、内源病原体感染(阴道内微生物群平衡打破及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个人生活方式因素(经期卫生不良、性生活频繁等)、机体免疫力低下(全身性疾病、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等),针对不同年龄段女性(青春期少女、育龄期女性、孕期和产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及有慢性疾病患者,分别给出了预防建议,出现下腹部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一、外源病原体感染
1.性传播感染病原体: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是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通过性接触传播至女性生殖道,继而感染盆腔器官引发盆腔炎。有多个性伴侣、不使用安全套等高危性行为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年轻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局部防御功能相对较弱,感染后更易引发盆腔炎。
2.其他外源病原体:一些医源性因素也可能导致外源病原体感染。如在进行宫腔内手术操作时,像人工流产术、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如果手术过程中消毒不严格,病原体可经手术创口进入盆腔,从而引起炎症。另外,使用不洁的卫生用品,如不合格的卫生巾、卫生棉条等,也可能使病原体进入阴道并上行感染盆腔。
二、内源病原体感染
1.寄居于阴道内的微生物群:女性阴道内本身存在多种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处于平衡状态。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内分泌水平变化等因素打破这种平衡时,这些原本不致病的微生物可能会大量繁殖并上行感染盆腔。常见的内源病原体包括需氧菌、厌氧菌,以及二者的混合感染。例如,在月经期、产后或流产后,女性身体较为虚弱,阴道内环境改变,容易导致内源病原体引发盆腔炎。
2.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阑尾炎、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的炎症,由于与盆腔器官位置相邻,炎症可直接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炎。这种情况在有相关邻近器官炎症病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三、个人生活方式因素
1.经期卫生不良:月经期间,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此时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及时更换卫生巾、经期进行性生活等,容易使病原体侵入阴道并上行感染盆腔。少女在月经初潮后,可能由于缺乏正确的经期卫生知识,更容易出现此类问题。
2.性生活频繁:性生活过于频繁、性伴侣过多或性生活不注意卫生等,都可能增加病原体感染的机会,从而诱发盆腔炎。尤其是性生活活跃的年轻女性,发生盆腔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四、机体免疫力低下
1.全身性疾病: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发生盆腔炎的可能性增加。此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增加了盆腔炎的发病风险。
2.过度劳累、营养不良:长期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等因素,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使女性生殖系统的防御功能减弱,病原体更容易侵入并引发盆腔炎。这种情况在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且不注重饮食营养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温馨提示:对于青春期少女,家长应加强经期卫生知识的教育,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育龄期女性要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高危性行为,做好避孕措施,减少人工流产等手术的发生。孕期和产后女性身体较为虚弱,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身体恢复,降低感染风险。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系统发生萎缩,局部抵抗力降低,更要注意个人卫生,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如果出现下腹部疼痛、发热、白带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盆腔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