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出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的检查诊断包括详细问诊,了解患者病史、月经、腹痛、阴道分泌物、性生活卫生等情况;妇科检查,如双合诊或三合诊触诊子宫附件、阴道窥器观察阴道宫颈;实验室检查,涵盖血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检测;影像学检查,有超声、磁共振成像;同时针对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孕妇考虑对胎儿影响、儿童安抚情绪选无创检查、老年女性考虑合并疾病及避免损伤。
一、详细问诊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分娩、流产、宫腔手术操作史,因为这些情况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引发子宫内膜炎。了解月经情况,如月经周期、月经量、经期有无延长等,异常的月经表现可能与子宫内膜炎相关。询问是否有下腹部疼痛,疼痛的性质(如隐痛、胀痛、剧痛)、部位、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的发作频率等。同时了解阴道分泌物的情况,如是否增多、颜色(如黄色、脓性、血性)、气味(有无异味)等。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还会询问性生活卫生情况、性伴侣的健康状况等。对于老年女性,可能还会关注是否有绝经后阴道出血等情况。
二、妇科检查
1.双合诊或三合诊:医生通过触诊子宫和附件,了解子宫的大小、位置、质地、活动度等。子宫内膜炎患者子宫可能有压痛,尤其是子宫体部压痛较为常见。对于年龄较小的女性,检查时动作会更加轻柔,避免损伤处女膜。对于绝经后女性,由于生殖器官萎缩,检查时更要注意手法的轻柔。
2.阴道窥器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阴道和宫颈的情况,查看阴道黏膜是否充血,宫颈是否有红肿、脓性分泌物等。如果发现有异常分泌物,可进一步取分泌物进行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检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如果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可能有炎症存在。对于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即使存在感染,白细胞升高的程度可能不明显。
2.阴道分泌物检查:包括白带常规检查,可检测是否有细菌、真菌、滴虫等病原体感染。还会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并指导后续的用药治疗。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取分泌物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对于老年女性,由于阴道黏膜变薄,取分泌物时要更加小心,避免损伤阴道黏膜。
3.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这两项指标可以更敏感地反映体内炎症的程度。在子宫内膜炎时,CRP和PCT可能会升高。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或经腹部超声可以观察子宫的形态、大小、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回声等。子宫内膜炎患者可能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等。对于肥胖患者,经腹部超声可能图像显示不清晰,可优先选择经阴道超声。对于未婚女性,一般选择经腹部超声检查。
2.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子宫的结构和病变情况,有助于判断炎症的范围和程度。但MRI检查费用较高,且检查时间较长,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不适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在进行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妇科检查动作要轻柔,避免刺激子宫引起宫缩。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尽量避免使用有辐射的检查手段。在用药方面,要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
2.儿童:对于儿童患者,问诊时需要家长详细描述孩子的症状。检查时要尽量安抚孩子的情绪,避免孩子过度紧张。在选择检查方法时,要优先考虑无创或微创的检查,避免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检查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由于生殖器官萎缩,检查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在诊断和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