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怎么引起的
大肠癌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遗传疾病及有家族史人群患癌几率更高,有家族遗传病史者应早筛查)、饮食习惯(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过度饮酒吸烟增加患癌风险,建议均衡饮食、戒烟限酒)、肠道慢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使肠黏膜易基因突变,患者应积极治疗并定期检查)、肠道息肉(多数大肠癌由息肉演变,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发现后应及时治疗并复查)、年龄因素(50岁以上人群患癌风险增加,应定期筛查)以及其他因素(肥胖、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等也有关,建议保持健康体重、适当运动、缓解压力)。
一、遗传因素
遗传在大肠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结直肠内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发展为大肠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也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导致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其患大肠癌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23倍。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从年轻时就应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如结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
二、饮食习惯
1.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长期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会使肠道内胆汁酸和胆固醇的分泌增加,这些物质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能转化为致癌物质。同时,高脂肪饮食会使肠道蠕动减慢,延长了致癌物质与肠黏膜的接触时间,增加了患癌风险。
2.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减少致癌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如果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致癌物质对肠黏膜的刺激时间也相应增加,从而增加患大肠癌的可能性。
3.过度饮酒和吸烟:酒精会刺激肠道黏膜,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肠道黏膜细胞,增加肠道对致癌物质的敏感性。吸烟会使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患癌风险。建议人们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同时戒烟限酒。
三、肠道慢性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慢性炎症疾病,会使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肠黏膜细胞在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导致大肠癌的发生。炎症性肠病患者患大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35倍。对于患有肠道慢性炎症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密切关注肠道黏膜的变化。
四、肠道息肉
大部分大肠癌是由肠道息肉演变而来的,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其恶变的可能性与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息肉越大、形态不规则、数量越多,恶变的风险就越高。对于发现肠道息肉的患者,应根据息肉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手术切除等治疗措施,并定期复查,以防止息肉复发和恶变。
五、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和免疫功能也会下降,患大肠癌的风险逐渐增加。大多数大肠癌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因此,5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查,如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六、其他因素
肥胖、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也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肥胖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增加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物质的分泌,这些物质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缺乏运动使肠道蠕动减慢,影响肠道的正常代谢。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身体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建议人们保持健康的体重,适当进行运动,学会缓解精神压力,以降低患大肠癌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