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宝宝脑损伤
宝宝脑损伤可从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三方面判断。临床表现上,新生儿期有易激惹、哺乳困难、自发运动减少;婴儿期存在运动发育指标落后、身体发硬或发软;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迟缓;还有姿势异常如不对称、头背屈、下肢交叉。体格检查包括肌张力检查,感受肌肉阻力判断高低;反射检查,关注原始反射是否按时消失及病理反射情况。辅助检查有适用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的头颅超声;诊断颅骨骨折、脑出血的头颅CT;显示脑实质病变更清晰的头颅MRI;记录脑电活动的脑电图。判断较复杂,家长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高危因素宝宝需密切关注并定期儿保。
一、临床表现
1.新生儿期:新生儿期宝宝脑损伤可能出现易激惹,表现为对轻微刺激就反应过度,如频繁惊跳。同时,可能有哺乳困难,比如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导致喂养时容易呛奶。另外,还可能出现自发运动减少,正常新生儿会有较多自发的肢体活动,而脑损伤宝宝活动量明显降低。
2.婴儿期:在婴儿期,若宝宝3个月不能抬头,正常情况下宝宝2个月左右开始尝试抬头,3个月能较稳地抬头;4个月仍握拳,正常宝宝3个月左右握拳姿势逐渐松开;5个月不会伸手抓物,一般4个月左右宝宝开始有主动抓物意识,5个月能较好地抓物,这些都可能提示脑损伤。此外,婴儿期宝宝还可能出现身体发硬或发软,身体发硬即肌张力增高,身体发软即肌张力降低,正常婴儿肢体活动有一定的张力,既不过于僵硬也不过于松软。
3.运动发育迟缓:宝宝大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如正常宝宝78个月会坐,若10个月仍不能坐稳;12个月左右开始学走,若18个月还不会走,可能存在脑损伤。精细运动也受影响,如不能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品,正常宝宝910个月逐渐掌握此技能。
4.姿势异常:宝宝可能出现不对称姿势,比如一侧肢体活动多,另一侧活动少;还可能有头背屈,即头部过度向后仰;或下肢交叉,站立或活动时双腿交叉。
二、体格检查
1.肌张力检查:医生通过被动活动宝宝的肢体,感受肌肉的阻力。肌张力增高时,肢体活动阻力大,犹如折铅管样僵硬,多见于痉挛型脑损伤;肌张力降低时,肢体活动过于松软,像被拉长的橡皮筋,提示可能存在脑损伤致肌肉力量不足。
2.反射检查: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正常情况下会在一定月龄消失,若超过该月龄仍持续存在,如拥抱反射46个月应消失,若6个月后仍存在,可能与脑损伤有关。此外,还会检查病理反射,如巴氏征,正常宝宝2岁以内巴氏征阳性可能为生理性,但若2岁后仍阳性,结合其他症状需考虑脑损伤可能。
三、辅助检查
1.头颅超声:适用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因其颅骨未完全骨化,超声能较好地穿透颅骨,观察颅内结构。可发现颅内出血、脑实质病变等,对早期发现脑损伤有重要意义。
2.头颅CT:能清晰显示脑部的解剖结构,对颅骨骨折、脑出血等病变的诊断价值高。但CT有一定辐射,不适合频繁检查,一般在怀疑有颅骨损伤或急性脑出血时选用。
3.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脑实质的病变显示更清晰,能发现微小的脑结构异常,如脑白质发育不良、脑软化灶等,是诊断脑损伤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适用于评估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
4.脑电图:可记录大脑的电活动,判断脑功能状态。脑损伤宝宝脑电图可能出现异常放电,如癫痫样波,有助于诊断是否存在癫痫发作及评估脑功能受损情况。
温馨提示:宝宝脑损伤的判断较为复杂,需要专业医生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若家长发现宝宝有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早产、低体重、有窒息史等高危因素的宝宝,更应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儿保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脑损伤并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