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来月经量多少正常
正常月经量为20至60毫升,少于20毫升为过少,超过80毫升为过多。测量方式有称重法和目测法。月经量异常原因多样,过少可能因内分泌失调(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子宫内膜损伤、药物因素等;过多可能源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全身性疾病等。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青春期女性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和生育,育龄期女性影响受孕及身体健康,围绝经期女性增加健康风险。出现月经量异常,首次差异大建议月经结束后3至7天就医,连续多个周期异常则应及时就医,就医需详细描述月经情况并配合检查。
一、正常月经量范围
正常月经量通常为20至60毫升。这一范围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和观察得出的。当月经量少于20毫升时,被认为月经量过少;而月经量超过80毫升,则属于月经量过多。
二、月经量的测量方式
1.称重法:通过卫生巾使用前后的重量差值估算出血量,一般每1克重量相当于1毫升血液。但这种方法较为繁琐,且因卫生巾吸收能力不同可能存在误差。
2.目测法:医生根据患者描述和卫生巾浸湿程度大致判断,如一片普通日用卫生巾完全浸湿,出血量约为5至10毫升。不过,这种方法主观性较强。
三、月经量异常的原因
1.月经量过少
内分泌失调: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雄激素水平升高,可影响子宫内膜生长,导致月经量少;高泌乳素血症,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干扰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变薄,月经量减少。
子宫内膜损伤:多次人工流产、刮宫等宫腔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导致宫腔粘连,使月经量减少。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避孕药,尤其是短效避孕药,可能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引起月经量少。
2.月经量过多
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子宫肌瘤,会使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导致子宫收缩不良,从而引起月经量增多。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如盆腔、卵巢等,在月经周期中同样会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局部组织,导致月经量增多。
全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易出现月经量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影响子宫内膜血管功能,导致月经量增多。
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
影响: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月经可能出现不规律,月经量也可能有所波动。若月经量过多,可能导致贫血,影响生长发育,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月经量过少可能影响今后生育功能。
注意事项:出现月经量异常时,及时告知家长并就医。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内分泌。
2.育龄期女性
影响:月经量异常可能提示生殖系统疾病,影响受孕几率。月经量过多长期失血可能导致贫血,影响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月经量过少可能是子宫内膜薄等问题,不利于受精卵着床。
注意事项:若有生育计划,发现月经量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注意经期卫生,避免经期性生活,减少生殖系统感染风险。
3.围绝经期女性
影响: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水平波动,月经量可能出现异常。月经量过多可能引发严重贫血,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月经量过少则可能加速卵巢功能衰退,出现潮热、盗汗等症状。
注意事项: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关注月经量变化。保持良好心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饮食上增加富含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预防骨质疏松等疾病。
五、就医建议
1.首次出现月经量异常,且与以往差异较大,建议在月经结束后3至7天就医检查。
2.连续多个月经周期出现月经量异常,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及时就医。
3.就医时,详细向医生描述月经情况,包括周期、经量、经期伴随症状等,配合医生进行妇科检查、B超、性激素六项等相关检查,以便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