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口腔黏膜白斑
口腔黏膜白斑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以白色为主、不能被擦去且不能诊断为其他白色病变的癌前病变,其病因包括局部刺激因素(如烟草刺激、局部机械刺激)和全身因素(如维生素缺乏、微循环障碍);临床表现有好发部位及斑块状、颗粒状、皱纸状、疣状等损害特征;诊断需临床检查结合病理检查;治疗包括去除刺激因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预防需避免不良习惯、保持口腔卫生。
一、定义
口腔黏膜白斑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被擦去,也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可定义的白色病变,属于癌前病变。
二、病因
1.局部刺激因素
烟草刺激:吸烟是最常见的相关因素,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风险越高。例如,有研究表明,每天吸烟20支以上、烟龄超过20年的人群,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烟草中的多种化学物质可对口腔黏膜产生刺激,损伤黏膜细胞,导致异常增生。
局部机械刺激:如残根、残冠、锐利的牙尖等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可引起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可能导致白斑的发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因口腔内存在不良修复体或锐利牙体组织而面临这种刺激风险,比如老年人群由于牙齿磨损、缺失等情况,更容易出现残根残冠等刺激因素。
2.全身因素
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缺乏时,可影响上皮的正常分化,导致黏膜角化异常,增加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生几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若存在偏食等情况,可能更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例如素食者若不注意合理补充维生素A,就可能处于维生素A缺乏的风险中。
微循环障碍:一些全身性疾病可能导致微循环障碍,影响口腔黏膜的营养供应和代谢,从而促使白斑的形成。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群,由于自身代谢等方面的异常,可能存在微循环障碍的情况,进而增加患口腔黏膜白斑的可能性。
三、临床表现
1.部位:好发于颊、唇、舌、腭等部位的口腔黏膜。不同年龄、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群,好发部位可能略有差异,比如长期咀嚼槟榔的人群,颊黏膜可能是更常见的好发部位。
2.损害特征
斑块状: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较硬的斑块,平或稍高出黏膜表面,边界清楚,触之柔软。
颗粒状: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多发生于颊黏膜口角区,表面不平整,病损间黏膜充血,患者可有刺激痛。
皱纸状:多发生于舌腹及口底,表面粗糙,呈灰白色,似皱纸状。
疣状:损害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质稍硬。
四、诊断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等方法观察口腔黏膜白斑的部位、形态、大小、质地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检查时需注意其配合程度,儿童可能需要更耐心的沟通以完成检查。
2.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判断上皮的异常增生程度等情况。病理检查可以明确白斑是属于良性还是有恶变倾向等。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去除刺激因素:如戒烟、去除残根残冠、修改不良修复体等。对于不同人群,采取去除刺激因素的措施时要考虑其个体情况,例如儿童若存在口腔不良刺激因素,家长需积极配合医生帮助儿童纠正不良习惯并处理口腔问题。
药物治疗:可局部使用维A酸等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同年龄患者使用药物时要谨慎评估风险。
手术治疗:对于有恶变倾向的白斑可考虑手术切除。
2.预防
避免不良习惯:劝导吸烟人群戒烟,减少咀嚼槟榔等不良习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比如针对青少年应加强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不良习惯对口腔健康的危害。
保持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内的异常情况。不同人群都应重视口腔卫生维护,例如老年人群由于牙齿等问题更要注意口腔清洁,可选择合适的口腔清洁工具进行口腔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