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引起盆腔积液
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因素包括女性生理期变化(月经期少量经血逆流、排卵期卵泡液流入盆腔,积液量少可自行吸收,生理期需注意卫生)和腹膜正常分泌少量液体起到润滑保护作用,无需担忧,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即可;病理性因素有盆腔炎(细菌感染致组织渗出增多,量多有相关症状,用抗生素治疗)、附件炎(病原体感染蔓延致积液,有坠胀疼痛症状,用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出血粘连致积液,有痛经等表现,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盆腔肿瘤(肿瘤细胞侵犯使液体渗出,多为血性且量渐增,需综合治疗)、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导致低蛋白血症使液体漏出,有相关症状,针对肝脏病治疗)、腹腔结核(结核杆菌感染产生渗出液,有全身和腹部症状,用抗结核药治疗且周期长)。
一、生理性因素
1.女性生理期变化:在女性月经期,少量经血可能会逆流至盆腔,从而导致盆腔积液的出现。而在排卵期,卵泡破裂后卵泡液会流入盆腔,也会形成盆腔积液。一般这种生理性的盆腔积液量较少,通常深度不超过2cm,身体可自行吸收,不会引起不适症状,不需要特殊处理。对于处于生理期的女性,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卫生巾,避免性生活,以防止感染。
2.腹膜分泌:腹膜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正常情况下会分泌少量液体,起到润滑和保护腹腔器官的作用。这些液体可能会积聚在盆腔,形成少量积液。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无需担忧。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病理性因素
1.盆腔炎:盆腔炎是引起盆腔积液的常见原因之一。细菌等病原体感染盆腔器官,引发炎症反应,炎症刺激会导致盆腔内组织渗出增多,形成积液。性生活活跃的女性、有多个性伴侣、不注意经期卫生等人群更容易患盆腔炎。盆腔炎引起的盆腔积液量可能较多,患者常伴有下腹部疼痛、发热、白带异常等症状。治疗上一般需要使用抗生素,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2.附件炎:附件炎是指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炎症蔓延可导致盆腔积液。其发生与病原体感染有关,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有过妇科手术史、临近器官炎症蔓延等情况的女性易患附件炎。患者可能出现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等症状,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治疗通常采用抗生素治疗,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3.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在盆腔内出血、粘连,可导致盆腔积液。有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等情况的女性患病风险较高。患者可能会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交痛、不孕等表现。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要注意调整心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4.盆腔肿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盆腔肿瘤也可能导致盆腔积液。肿瘤细胞侵犯周围组织,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形成积液。盆腔肿瘤引起的积液多为血性,且量逐渐增多。年龄较大、有肿瘤家族史等人群患盆腔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一旦怀疑盆腔肿瘤,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后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5.肝脏疾病: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可导致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漏出至腹腔,进而积聚在盆腔形成积液。有长期大量饮酒、病毒性肝炎等病史的人群易患肝脏疾病。患者除了有盆腔积液外,还可能有黄疸、腹水、肝掌、蜘蛛痣等表现。治疗主要是针对肝脏疾病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6.腹腔结核:结核杆菌感染腹腔,引起腹膜炎症,可产生渗出液,导致盆腔积液。有结核接触史、免疫力低下等人群容易感染腹腔结核。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以及腹痛、腹胀等腹部症状。治疗需要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周期较长,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