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原位癌
肺原位癌是早期肺癌,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其病因包括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遗传因素和肺部慢性疾病等。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有轻微咳嗽、痰中带血、胸部隐痛等。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胸部低剂量螺旋CT、PETCT)和病理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肺楔形切除术等)、消融治疗和观察等待。不同人群如吸烟人群、职业暴露人群等有各自注意事项。肺原位癌预后较好,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超90%,治疗后需定期复查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肺原位癌的定义
肺原位癌是一种早期肺癌,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层内,尚未突破基底膜,没有发生浸润和远处转移。它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被偶然发现。
二、肺原位癌的病因
1.吸烟:长期大量吸烟是肺原位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可损伤肺部细胞的DNA,引发细胞癌变。
2.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工业废气、汽车尾气、雾霾等污染空气中,其中的微小颗粒和有害物质会进入肺部,增加患癌风险。
3.职业暴露:某些职业如石棉矿工、化工工人等,长期接触石棉、氡气、铬、镍等致癌物质,易导致肺部细胞发生癌变。
4.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肺癌患者的人群,遗传易感性可能使他们患肺原位癌的几率相对较高。
5.肺部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会破坏肺部正常结构和功能,使肺部组织长期处于炎症刺激状态,增加癌变可能。
三、肺原位癌的症状
多数肺原位癌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少数可能出现轻微咳嗽,一般为刺激性干咳,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黏液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痰中带血,但血量通常较少。部分患者会感到胸部隐痛或闷痛,疼痛程度较轻且位置不固定。
四、肺原位癌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胸部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筛查肺原位癌的主要方法,它能发现肺部微小的结节和病变。对于可疑的病变,还可进行PETCT检查,有助于判断病变的良恶性。
2.病理检查:通过支气管镜检查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对于靠近中央气道的病变较为适用。经皮肺穿刺活检则适用于周边肺部病变,在CT引导下用细针穿刺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是确诊肺原位癌的金标准。
五、肺原位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对于大多数肺原位癌患者,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肺楔形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
2.消融治疗: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消融治疗方法可作为替代选择。这些方法通过高温或其他物理手段破坏肿瘤组织。
3.观察等待:对于一些年龄较大、有严重基础疾病或肿瘤生长缓慢的患者,在充分评估风险后,可选择定期观察,密切监测肿瘤的变化。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吸烟人群:应立即戒烟,同时避免吸入二手烟,改善生活环境,定期进行肺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2.职业暴露人群:严格遵守职业防护规定,佩戴防护用具,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一旦发现肺部异常及时就医。
3.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性较差,在治疗决策时需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和预期寿命。治疗后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感染。
4.有家族遗传史人群:定期进行肺癌筛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提高自身免疫力。
5.儿童和青少年:虽然肺原位癌在这个年龄段较为罕见,但如果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或有其他危险因素,也应尽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增强体质。
七、肺原位癌的预后
肺原位癌的预后通常较好,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患者在治疗后应定期复查,包括胸部CT、肿瘤标志物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心情舒畅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