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肿瘤的治疗方式
膀胱肿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膀胱灌注、放疗和化疗。手术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膀胱部分切除术(适用于特定非肌层浸润性及少数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适用于多种膀胱肿瘤,术后需尿流改道);膀胱灌注主要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术后预防复发,常用卡介苗等药物;放疗可用于不能手术患者姑息治疗、术前缩小肿瘤体积及术后辅助放疗,有体外和腔内放疗等方式;化疗包括全身化疗(用于晚期等情况,用吉西他滨等药物)和膀胱动脉灌注化疗(提高局部药物浓度,需考虑血管条件等),不同患者因个体差异在各治疗方式中需调整及注意相关情况。
一、手术治疗
1.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
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膀胱镜将肿瘤切除,能直接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分期和分级。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该手术方式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操作,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中需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术后更需注意膀胱功能恢复等情况。
2.膀胱部分切除术:
适用于肿瘤较大、多发或复发、不能行TURBT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以及少数低级别、局限的浸润性膀胱癌。此手术需切除部分膀胱,对于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有一定影响,不同年龄患者恢复能力不同,女性患者因解剖结构特点,术后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可能相对有差异,需注意预防感染等。
3.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适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膀胱鳞癌和腺癌等。手术需切除整个膀胱、前列腺和精囊等周围组织,男性还可能涉及尿道部分切除,术后需进行尿流改道,不同年龄患者对尿流改道方式的耐受及康复情况不同,比如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术后生活质量及远期影响等。
二、膀胱灌注治疗
1.适用情况:
主要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术后,预防肿瘤复发。通过将药物灌注到膀胱内,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膀胱黏膜,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或阻止肿瘤细胞生长。对于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注意控制血糖稳定以利于治疗及恢复,因为高血糖环境可能影响药物效果及创面愈合等。
2.常用药物及原理:
常用药物有卡介苗、丝裂霉素等。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结核杆菌疫苗,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膀胱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丝裂霉素则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发挥抗肿瘤作用。不同药物的使用需考虑患者个体差异,比如年龄较小的患者一般不优先选择某些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等。
三、放疗
1.适用情况:
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作为姑息治疗;也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使部分无法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术后辅助放疗用于有肿瘤残留或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对放疗的耐受性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出现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膀胱炎等,需密切监测。
2.放疗方式及原理:
包括体外放疗和腔内放疗等。体外放疗是通过体外的放射源对膀胱肿瘤区域进行照射,腔内放疗则是将放射源置于膀胱内直接照射肿瘤部位。其原理是利用放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但放疗可能会引起放射性膀胱炎、直肠炎等不良反应,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
四、化疗
1.全身化疗:
适用于晚期膀胱肿瘤或转移性膀胱肿瘤,也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化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吉西他滨、顺铂、紫杉醇等。不同性别患者对化疗药物的代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生活方式中吸烟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化疗效果及患者耐受性。比如吸烟患者可能因肺部功能等因素在化疗过程中更易出现呼吸道相关问题等。
2.膀胱动脉灌注化疗:
是通过向膀胱肿瘤供血的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使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升高,提高疗效同时减少全身不良反应。但该方法操作相对复杂,需考虑患者血管条件等因素,不同年龄患者血管弹性等情况不同,会影响灌注效果及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