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扁平苔藓症状
口腔扁平苔藓有黏膜、皮肤、指(趾)甲损害症状。黏膜损害包括网状型(常见网状条纹,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或轻度粗糙感)、环状型(病损呈环状,好发于牙龈等部位)、斑块型(黏膜白色或灰白色扁平斑块,需与白斑鉴别)、丘疹型(粟粒状丘疹,分散存在)、糜烂型(有糜烂面,伴疼痛等)、萎缩型(黏膜变薄、红色,多见于牙龈);皮肤损害表现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有Wickham纹,常见于四肢屈侧,伴瘙痒;指(趾)甲受累时可出现甲板变薄、萎缩、纵嵴、分裂、变色等。
一、口腔扁平苔藓的症状表现
(一)黏膜损害症状
1.网状型
最为常见,在口腔黏膜上可见灰白色或乳白色的网状条纹,这些条纹相互交织成网状,多分布在双颊黏膜、前庭沟等部位。条纹的粗细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或者仅有轻度的粗糙感,这与病变部位的黏膜上皮的病理改变有关,网状条纹是由于上皮的过度不全角化等病理变化所形成的外观表现。
2.环状型
病损呈环状,中央为红色或白色的黏膜,周围是白色的条纹环绕。好发于牙龈、舌缘等部位。其形成机制可能与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黏膜上皮的边界性改变有关,环状结构的形成是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在局部聚集、排列所呈现出的形态。
3.斑块型
表现为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斑块,斑块较为扁平,稍高于黏膜表面。多见于颊部、舌部等部位。斑块型的口腔扁平苔藓需要与白斑等疾病进行鉴别,其病理基础是上皮的过度角化等改变,可能与局部的慢性刺激、免疫因素等有关,长期的慢性刺激可能导致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角化。
4.丘疹型
为粟粒状的丘疹,直径约12mm,灰白色,多分散存在,可分布于颊黏膜、唇部等部位。丘疹的形成是由于上皮细胞的局部增生以及炎症细胞的浸润,使得黏膜表面出现小的隆起性病变。
5.糜烂型
黏膜上有糜烂面,周围有白色条纹或丘疹,患者常伴有疼痛、烧灼感等症状。糜烂的发生是因为上皮的基底层细胞发生液化变性,导致上皮与结缔组织分离,形成糜烂面。疼痛的产生与糜烂面下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有关,这种类型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进食刺激性食物时疼痛加剧,从而影响患者的饮食和营养摄入。
6.萎缩型
黏膜变薄,呈红色,有轻度的糜烂,多见于牙龈部位。牙龈萎缩型的口腔扁平苔藓可能与局部的免疫炎症导致牙龈组织的上皮和结缔组织的改变有关,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等因素更容易出现这种类型,女性患者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增加患萎缩型口腔扁平苔藓的风险。
(二)皮肤损害症状
1.皮疹特点
皮肤损害多表现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边界清楚,丘疹的直径一般为25mm,表面有蜡样光泽,可见白色细纹,即Wickham纹。皮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四肢屈侧,尤其是手腕屈侧、前臂、小腿等部位。皮肤损害的发生与口腔扁平苔藓一样,与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其病理基础是表皮的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等改变。
2.自觉症状
皮肤损害处可伴有瘙痒感,瘙痒的程度因人而异。一些患者可能因为搔抓皮肤而导致皮疹加重,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经常搔抓皮肤,可能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而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皮肤瘙痒的程度。
(三)指(趾)甲损害症状
1.甲损害表现
指(趾)甲受累时,可出现甲板变薄、萎缩、纵嵴、分裂、变色等情况。甲板变薄是由于甲床的病变影响了甲板的正常生长,纵嵴是甲板表面出现纵向的隆起,分裂则是甲板出现开裂现象,变色可表现为甲床的颜色改变,如出现灰黄色等。甲损害的发生与口腔和皮肤病变可能有相同的病理机制,与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相关,对于有其他部位口腔扁平苔藓或皮肤扁平苔藓的患者,甲损害的发生风险可能更高,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甲床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等因素,也可能更容易出现甲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