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和牙龈炎有什么区别
牙龈炎与牙周炎在定义与发病部位、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存在区别。牙龈炎局限于牙龈组织,病理无牙槽骨吸收,表现为牙龈色泽形态改变、探诊出血等,通过口腔检查诊断,治疗以去除病因洗牙为主;牙周炎累及牙周组织,有牙槽骨吸收,表现为更严重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需结合多种检查诊断,治疗复杂,包括基础治疗及可能的手术治疗,且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治疗需兼顾。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牙龈炎:是仅局限在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由牙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引起,发病部位为牙龈组织,是牙龈部位的炎症性病变,病变主要累及游离龈和龈乳头。
牙周炎:是牙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病变不仅累及牙龈组织,还涉及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
二、病理变化
牙龈炎:主要是牙龈组织的炎症,表现为牙龈的红肿、易出血等,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牙龈上皮和结缔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水肿,胶原纤维变性破坏,但牙槽骨无吸收。例如,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牙龈组织的上述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
牙周炎:除了牙龈的炎症外,还存在牙周膜和牙槽骨的破坏吸收。牙槽骨的吸收是牙周炎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随着病情进展,牙槽骨吸收加重,可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有研究表明,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吸收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三、临床表现
牙龈炎:
牙龈色泽:正常牙龈呈粉红色,牙龈炎时牙龈色泽变为鲜红或暗红色,这是由于牙龈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炎症细胞浸润所致。例如,很多患者会发现自己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这是因为牙龈炎症导致牙龈组织变得脆弱,轻轻刺激就会出血,这种出血通常是自发性的或在刷牙、咬硬物时容易发生。
牙龈形态:牙龈乳头可能变得圆钝、肥大,边缘不整齐,与牙面不再紧贴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表现可能类似,但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牙龈炎症表现更为明显,因为吸烟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和局部的防御功能。
牙周炎:
牙龈出血:同样有牙龈出血症状,但病情往往比牙龈炎更严重,出血可能更频繁,且可能伴有牙周袋形成。牙周袋是牙周炎的一个典型表现,是牙龈与牙面分离形成的袋状结构,牙周袋内会有炎性分泌物等。
牙齿松动:随着牙槽骨吸收的加重,牙齿会逐渐出现松动,严重时牙齿可自行脱落。不同年龄的患者牙齿松动的进展速度可能不同,老年人由于全身代谢等因素,牙槽骨吸收相对较快,牙齿松动可能出现得更早、更明显。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加重牙周炎的症状,导致牙齿松动等情况更易发生。
四、诊断方法
牙龈炎:主要通过口腔检查,观察牙龈的色泽、形态、质地等,结合探诊出血等情况进行诊断。探诊时,牙龈炎患者的牙龈可能会有出血现象,但一般不会探及牙周袋,牙槽骨也无吸收。例如,使用牙周探针进行探诊检查,若牙龈有炎症,探针轻触牙龈就会出血,但牙周袋深度在正常范围(一般小于3mm)。
牙周炎:除了口腔检查外,还需要进行牙周袋深度测量、X线检查等。X线检查可以观察牙槽骨的吸收情况,牙周炎患者会出现牙槽骨吸收的影像表现,如牙槽嵴顶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等。不同年龄患者的X线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和青少年的牙槽骨代谢活跃,若发生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表现可能相对更明显;老年人的牙槽骨本身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吸收,在诊断牙周炎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牙龈炎: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通过洗牙(龈上洁治术)去除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一般经过治疗后牙龈炎症可以消退,牙龈的色泽、形态等可恢复正常。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吸烟者需要戒烟,因为吸烟会影响牙龈炎的治疗效果,增加牙龈炎复发的风险。
牙周炎:治疗较为复杂,首先需要进行基础治疗,如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去除菌斑和牙结石,控制牙龈炎症,然后根据病情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治疗等。对于患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牙周炎的治疗,因为高血糖会影响牙周组织的愈合,导致牙周炎治疗效果不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