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死亡的诊断依据
脑死亡的诊断包含临床判定、确认试验及观察时间等方面,且对特殊人群有特别提示。临床判定需满足深昏迷(排除干扰因素)、脑干反射消失(含瞳孔对光、角膜等多种反射)、无自主呼吸(经自主呼吸激发试验判定);确认试验有脑电图(需排除假等电位)、经颅多普勒超声(受多种因素影响)、体感诱发电位(受刺激参数等影响);观察时间通常首次判定后观察12小时复查确诊。儿童脑死亡诊断更谨慎,观察时间或有差异,新生儿尤需严格评估;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诊断需综合判断。
一、临床判定
1.深昏迷: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包括疼痛刺激,肢体无自发活动。这是由于脑功能严重受损,大脑皮质失去对刺激的感知及反应能力。判断时需排除使用大量镇静药物、低温等可导致类似昏迷状态的因素,以免误诊。例如,在某些中毒或低温环境下,患者可能出现类似深昏迷表现,但并非真正的脑死亡。
2.脑干反射消失:
瞳孔对光反射:正常情况下,光线照射一侧瞳孔时,双侧瞳孔会立即缩小。脑死亡时,该反射消失,无论用强光还是弱光照射,瞳孔均无反应。因为脑干的中脑部分是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脑干功能丧失导致该反射无法完成。
角膜反射:用棉花轻触角膜,正常会引起闭眼动作。脑死亡时,角膜反射消失,提示脑干桥脑部位相关神经功能丧失。
头眼反射:将患者头部快速向一侧转动,正常时眼球会向相反方向转动。脑死亡时,此反射消失,表明脑干内的前庭眼反射通路中断。
前庭-眼反射:通过向耳道内灌注冷水或温水,正常会引发眼球震颤。脑死亡时,该反射消失,说明脑干内的前庭神经核等结构功能丧失。
咳嗽反射:刺激气管,正常会引起咳嗽。脑死亡时,咳嗽反射消失,提示脑干延髓部位的咳嗽中枢功能丧失。
3.无自主呼吸:通过自主呼吸激发试验来确定。在充分氧合的基础上,撤离呼吸机,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自主呼吸运动。若观察一段时间内无自主呼吸,可判定为无自主呼吸。这是因为脑干的呼吸中枢受损,无法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
二、确认试验
1.脑电图:脑电图记录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电活动。脑死亡时,脑电图表现为等电位,即脑电波平坦,无任何自发电位活动。但需注意,检测时要按照规范操作,排除电极接触不良、外界干扰等因素导致的假等电位。例如,电极与头皮接触不紧密可能使脑电波记录不准确,出现类似等电位的假象。
2.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主要动脉血流情况。脑死亡时,可出现特征性血流改变,如收缩期呈尖小收缩波,舒张期无血流信号等。不过,其结果受检测技术、患者血管条件等因素影响,如患者血管存在严重狭窄或痉挛时,可能干扰对脑死亡血流特征的判断。
3.体感诱发电位:刺激肢体感觉神经,在头皮相应部位记录神经传导的电活动。脑死亡时,双侧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P14及以后的波形消失,提示脑干以上神经传导通路中断。但该检测结果也可能受刺激参数、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例如不同患者对刺激的反应阈值不同,可能影响波形的记录。
三、观察时间
脑死亡的诊断需要一定的观察时间以确保准确性。通常首次判定后,观察12小时再次复查,各项指标仍符合脑死亡标准,方可最终确诊。这是因为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处于可逆性昏迷状态,如药物中毒的初期,经过一段时间观察,部分患者可能恢复意识,避免过早诊断为脑死亡。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脑死亡诊断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其脑功能的恢复潜力相对较大。诊断标准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在观察时间上可能有所差异。一般对于婴幼儿,首次判定后观察时间可能需适当延长,以便更准确判断是否为脑死亡。例如,新生儿脑死亡诊断可能需要更严格的观察和多次评估,因为新生儿的脑功能状态更易受到围生期各种因素影响,如早产、窒息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暂时的脑功能抑制,而非真正的脑死亡。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脑死亡诊断过程中的检测结果。例如,动脉硬化可能使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脑血流情况时出现异常结果,干扰对脑死亡的判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全面评估患者基础疾病对诊断指标的影响,结合患者病史及各项检测结果综合判断,避免误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