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是持续还是阵痛
癌痛表现为持续性和阵发性疼痛,且不同人群癌痛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持续性疼痛因肿瘤侵犯致局部损伤炎症持续存在,影响患者生活;阵发性疼痛在持续性疼痛基础上突发,发作迅速、剧痛且持续短。老年人对疼痛感知表达不准确且合并慢性病,评估需耐心,用药考虑不良反应;儿童表达能力有限,评估靠观察行为,用药谨慎且优先非药物干预;特殊生活方式人群,体力劳动者活动时注意调整用药,长期卧床者定时翻身按摩。有特殊病史人群,如胃肠疾病患者避免刺激胃肠道药物,肝肾功能不全者依情况调整用药。
一、癌痛既可以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以表现为阵发性疼痛
1.持续性疼痛:是癌痛常见的一种类型,指疼痛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且不缓解。这主要是由于肿瘤不断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神经、骨骼等结构,导致局部的损伤和炎症持续存在。例如,肿瘤侵犯骨骼时,会破坏骨组织的正常结构,刺激骨膜上的神经末梢,产生持续的疼痛信号。这种持续性疼痛可能会随着肿瘤的进展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包括睡眠、休息、活动等,给患者带来身心双重折磨。有研究表明,约60%80%的晚期癌症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疼痛。
2.阵发性疼痛:又称爆发痛,是在持续性疼痛基础上突然发生的剧烈疼痛,通常具有发作迅速、疼痛程度剧烈、持续时间较短等特点,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肿瘤侵犯神经导致神经受压、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体位改变或活动刺激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等因素有关。例如,患者在翻身、咳嗽、排便等动作时,可能会因牵拉肿瘤周围组织而诱发阵发性疼痛。据统计,约50%90%的癌痛患者会出现阵发性疼痛,它的出现会使患者在原本持续疼痛的基础上,承受额外的剧痛,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不同人群癌痛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不如年轻人准确。一方面,他们可能因认知功能下降,难以清晰描述疼痛的性质、程度和发作规律;另一方面,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本身可能导致疼痛,容易与癌痛混淆。在评估老年人癌痛时,医护人员需更加耐心细致,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同时,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在选择止痛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对身体造成额外损害。
2.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表达能力有限,尤其是低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说出疼痛的感受。他们可能通过哭闹、烦躁不安、拒绝活动等行为来表现疼痛。在评估儿童癌痛时,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此外,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在使用止痛药物时要特别谨慎,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安抚、转移注意力、调整舒适体位等。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影响的药物,尽量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药物,并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精准调整药物剂量。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对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活动量较大的患者,癌痛可能会因身体的频繁活动而加重。这类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应适当减少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因过度活动刺激肿瘤部位,导致疼痛加剧。同时,可在活动前根据疼痛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止痛药物的使用,以减轻活动时的疼痛。而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体位相对固定,可能会因局部受压等原因,导致疼痛部位血液循环不畅,加重疼痛。因此,需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4.有特殊病史人群:例如,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止痛药物时,要特别谨慎。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加重溃疡症状,甚至引起胃肠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此类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止痛药物,或同时给予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以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影响。又如,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导致药物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在选择止痛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必要时选择不经肝肾代谢的药物,以确保用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