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牙结石的方法有哪些
预防和治疗牙结石可从专业口腔清洁、日常口腔护理、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和生活方式调整四个方面入手。专业口腔清洁包括洗牙(有超声波和手工两种方式,建议每年12次)和龈下刮治(针对深入牙龈下方的牙结石);日常口腔护理需掌握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2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使用牙线(每天至少1次)和漱口水(饭后或不便刷牙时用);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患特殊疾病者有不同注意事项;生活方式上要调整饮食(减少高糖高粘性食物、增加富含纤维食物)并戒烟限酒。
一、专业口腔清洁
1.洗牙:洗牙是去除牙结石最常见且有效的方法,包括超声波洗牙和手工洗牙。超声波洗牙利用高频震荡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菌斑和色素,一般整个过程需要3060分钟。手工洗牙则是医生使用特殊的牙科器械,通过手动操作来清除牙结石,适合一些超声波洗牙难以到达的区域或对超声波敏感的患者。洗牙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的酸痛感,尤其是牙结石较多或牙龈敏感的人。洗牙后可能会出现牙齿敏感的情况,通常在几天内会自行缓解。洗牙建议每年进行12次。
2.龈下刮治:如果牙结石已经深入牙龈下方,洗牙可能无法完全清除,这时就需要进行龈下刮治。医生使用精细的刮治器,深入牙龈袋内,清除根面上的牙结石和菌斑。该过程比洗牙更复杂,可能需要分多次进行,每次治疗后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治疗后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感染。
二、日常口腔护理
1.正确刷牙: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至关重要,巴氏刷牙法是比较推荐的方法。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度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尽可能伸入邻间隙内,用轻柔压力使刷毛在原位进行前后方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每次颤动45次,颤动时牙刷移动约1毫米,每次只刷23颗牙,再将牙刷移至下一组牙,最后将口腔牙齿全部清洁干净。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
2.使用牙线:牙线能有效清除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和菌斑,防止牙结石的形成。取一段约2025厘米长的牙线,将其两端绕在两手的中指上,用拇指和食指将牙线绷紧,然后将牙线轻轻滑入牙齿的邻间隙,呈“C”字形包绕牙齿,上下刮动,清洁牙齿的邻面。每天至少使用1次牙线。
3.使用漱口水:漱口水可以深入口腔各个部位,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量,辅助预防牙结石。含氟漱口水还能增强牙齿的抗酸性。饭后或不方便刷牙时使用漱口水,每次含漱1530秒后吐出,不要吞咽。但漱口水不能替代刷牙和使用牙线。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牙齿和牙龈比较娇嫩,刷牙时要使用儿童专用的软毛牙刷和牙膏,避免损伤牙齿和牙龈。建议在家长的监督下刷牙,确保刷牙方法正确和时间足够。儿童一般在3岁以后可以开始使用牙线,但需要家长帮助操作。如果儿童有牙结石,应及时带其到专业的儿童口腔科就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牙齿松动、牙龈萎缩等问题,在洗牙或进行其他口腔治疗时要更加谨慎。洗牙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全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后要注意休息,避免食用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以免刺激牙齿和牙龈。
3.孕妇:孕妇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更容易形成牙结石。但在孕期前3个月和后3个月不建议进行洗牙等口腔治疗,以免引起流产或早产。孕中期可以在医生的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洗牙。同时,孕妇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增加刷牙的次数,使用含氟牙膏,饭后及时漱口。
4.患有特殊疾病的人群: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在进行口腔治疗前要将病情告知医生。洗牙等操作可能会导致牙龈出血,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需要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并在治疗前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调整:减少摄入高糖、高粘性的食物,如糖果、蛋糕、糯米制品等,这些食物容易附着在牙齿表面,为细菌提供养分,促进牙结石的形成。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如蔬菜、水果等,它们在咀嚼过程中可以起到清洁牙齿的作用。
2.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导致口腔内环境改变,增加牙结石和菌斑的形成。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持口腔健康,减少牙结石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