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乙状结肠癌
乙状结肠癌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约20%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如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有家族病史者应早筛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大量饮酒会增加发病风险,应调整饮食结构)、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会使细胞易突变,患者要积极治疗、定期检查)、息肉病变(腺瘤性息肉可能恶变,发现后应及时切除并复查)、生活方式(久坐、肥胖、吸烟会增加风险,应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年龄因素(50岁以上发病率升高,该人群应定期筛查)以及其他因素(职业暴露、精神压力等会增加风险,相关职业人群要做好防护,人们要调节情绪)。
一、遗传因素
遗传在乙状结肠癌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约20%的乙状结肠癌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乙状结肠癌,那么其他成员患该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像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携带相关基因突变的人群患乙状结肠癌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出数倍。林奇综合征就是HNPCC的一种,患者一生中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可高达80%。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乙状结肠癌患者的,应从年轻时就开始定期进行筛查,如结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同时,这类人群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发病风险。
二、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乙状结肠癌的重要诱因之一。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结构会增加肠道负担,影响肠道正常的蠕动和消化功能。高脂肪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一些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等。高蛋白食物的消化产物也可能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而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研究表明,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的人群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明显升高。另外,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破坏肠道的正常屏障功能,增加患癌风险。因此,人们应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同时限制饮酒量。
三、肠道慢性炎症
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会导致肠道黏膜反复受损和修复,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细胞的基因突变,从而增加乙状结肠癌的发病几率。炎症持续存在会使肠道处于一种慢性应激状态,激活一系列炎症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患有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上的患者,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10倍。对于有肠道慢性炎症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密切关注肠道黏膜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癌变。
四、息肉病变
肠道息肉是指从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其中腺瘤性息肉是乙状结肠癌的癌前病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腺瘤性息肉有可能逐渐发展为乙状结肠癌。一般来说,息肉越大、形态越不规则、病理类型为绒毛状腺瘤的,恶变的可能性就越大。直径大于2cm的腺瘤性息肉,恶变率可达50%左右。因此,对于发现肠道息肉的患者,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应及时进行切除,并定期复查,防止息肉复发和恶变。
五、生活方式
长期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肠道蠕动减慢,影响肠道的消化和排泄功能,导致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积聚时间延长,增加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同时,肥胖也是乙状结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人群体内的脂肪组织会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影响肠道的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吸烟会使多种致癌物质进入人体,其中一些物质会随血液循环到达肠道,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增加患癌风险。因此,人们应保持适量的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同时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年龄因素
乙状结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50岁以上人群是乙状结肠癌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道细胞的代谢功能和修复能力逐渐下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和肿瘤细胞的生长。因此,50岁以上的人群应将乙状结肠癌筛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每年进行一次大便潜血试验,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提高治疗效果。
七、其他因素
某些职业暴露,如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放射线等,也可能增加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另外,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机体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从而增加患癌风险。对于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同时,人们要学会调节情绪,缓解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