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是什么
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突出于子宫腔内的常见妇科疾病,分子宫内膜息肉与宫颈息肉。病因包括内分泌、炎症及年龄增长等其他因素。症状有异常子宫出血、白带异常、不孕、肿物脱出。诊断依靠妇科检查、超声、宫腔镜及病理检查。治疗依情况可期待、手术或药物。预防需良好生活习惯、注意卫生、定期检查与治疗炎症。年轻未育、围绝经及绝经后、有慢病等特殊人群各有注意事项。
一、子宫息肉的定义
子宫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突出于子宫腔内。根据息肉生长的部位,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前者起源于子宫腔内膜,后者来自子宫颈管黏膜。
二、子宫息肉的病因
1.内分泌因素: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刺激,会使子宫内膜增生,进而引发子宫息肉。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若长期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患子宫息肉的风险增加。
2.炎症因素:长期妇科炎症刺激,如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可促使子宫黏膜过度增生,加上子宫有排除异物倾向,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形成息肉。分娩、流产、产褥期感染、手术操作或机械刺激等,都可能导致子宫损伤,诱发炎症。
3.其他因素:年龄增长、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乳腺癌术后长期应用他莫昔芬等,都是子宫息肉的高危因素。
三、子宫息肉的症状
1.异常子宫出血:这是最常见症状,表现形式多样,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也可出现不规则少量阴道流血,或绝经后阴道流血。
2.白带异常:部分患者白带增多,有时白带中带有血丝,若合并感染,还会出现脓性白带,伴有异味。
3.不孕: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子宫息肉可能影响受孕,导致不孕。这是因为息肉占据宫腔空间,影响受精卵着床;或干扰精子和卵子结合,从而降低受孕几率。
4.肿物脱出:少数情况下,息肉较大或蒂较长时,可脱出阴道口,患者可能自觉阴道口有肿物脱出。
四、子宫息肉的诊断
1.妇科检查:通过妇科常规检查,医生可直接观察宫颈口是否有息肉样组织突出。对于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妇科检查可能难以发现。
2.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诊断方法,能清晰显示子宫腔内的异常回声,判断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等。但超声检查对于较小的息肉可能存在漏诊情况。
3.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息肉的金标准。宫腔镜可直接观察子宫腔内的情况,能准确发现息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性质。
4.病理检查:对切除的息肉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可判断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常见的病理类型有增生性息肉、腺瘤样息肉等。
五、子宫息肉的治疗
1.期待治疗: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尤其是近绝经期女性,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定期复查,观察息肉变化。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
2.手术治疗:
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适用于大多数子宫息肉患者,可完整切除息肉,同时保留子宫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术后将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
子宫切除术: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息肉恶变风险高或多次复发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但这种手术创伤较大,需谨慎选择。
3.药物治疗:对于暂时不宜手术的患者,可使用孕激素类药物,使息肉缩小,但一般难以完全消除息肉。
六、子宫息肉的预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经期和性生活卫生。经期勤换卫生巾,避免性生活;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防止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
3.定期妇科检查: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妇科内诊等,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子宫息肉及其他妇科疾病。对于有子宫息肉病史的患者,更应密切随访。
4.积极治疗妇科炎症:一旦发现患有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妇科炎症,应及时规范治疗,避免炎症长期刺激诱发子宫息肉。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轻未生育女性:若发现子宫息肉,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尽量选择创伤小、能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法,如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术后注意休息,遵医嘱复查,待身体恢复良好后再考虑生育。
2.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是子宫息肉的高发人群。若出现异常阴道流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子宫息肉恶变可能。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
3.有慢性疾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增加子宫息肉的发病风险。同时,在治疗子宫息肉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