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和卵巢肿瘤的区别
卵巢囊肿和卵巢肿瘤的定义与性质、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检查鉴别和治疗原则。卵巢囊肿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各年龄段可发生,小囊肿多无症状,大囊肿可致不适等,可通过超声等检查,生理性定期观察,病理性视情况手术;卵巢肿瘤有良、交界、恶性之分,不同类型好发年龄有别,良性早期无症状,恶性晚期有恶病质表现,可通过超声等检查,病理检查是金标准,良性多手术切除,交界性据情况定,恶性多综合治疗。
一、定义与性质
1.卵巢囊肿:是卵巢内或其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囊内含有液体或固态物质,多为良性病变。可分为生理性囊肿和病理性囊肿,生理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与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相关,通常可自行消退;病理性囊肿则多由炎症、内分泌紊乱等因素引起,但大多仍以良性为主。
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青春期女性可能因生理性因素出现卵泡囊肿等情况;育龄期女性可能因内分泌问题导致病理性囊肿;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也可能出现囊肿,但需警惕恶性转化。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可能影响内分泌,增加卵巢囊肿发生风险。
2.卵巢肿瘤:是指发生于卵巢的肿瘤,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之分。良性卵巢肿瘤常见的有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交界性卵巢肿瘤具有低度恶性潜能;恶性卵巢肿瘤包括上皮性癌、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等。
年龄上,不同类型卵巢肿瘤好发年龄有差异,上皮性癌多见于绝经后女性,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及儿童。
生活方式方面,有家族卵巢肿瘤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此外,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等也可能与恶性卵巢肿瘤的发生相关。
二、临床表现
1.卵巢囊肿:较小的囊肿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当囊肿增大时,可能出现下腹坠胀、隐痛等不适,若发生扭转或破裂,可引起急性剧烈腹痛。生理性囊肿一般随月经周期变化,可能在几个月经周期后自行消失,症状也随之缓解。
青春期女性若出现生理性卵泡囊肿等,可能因囊肿较小且随生理周期变化,部分可无明显不适,部分可能因囊肿稍大出现一侧下腹轻微坠胀感。
育龄期女性若因内分泌紊乱导致病理性囊肿,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如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月经量增多或减少等。
2.卵巢肿瘤:良性肿瘤早期多无症状,随肿瘤增大可出现腹胀、腹部肿块等;恶性肿瘤早期也常无特异症状,晚期可出现消瘦、贫血、腹胀、腹水等恶病质表现。交界性卵巢肿瘤症状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
青少年及儿童患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时,可能出现腹部迅速增大的肿块、腹痛等症状,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腹部情况。
绝经后女性发现卵巢肿瘤,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鉴别
1.影像学检查
卵巢囊肿:超声检查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附件区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囊肿壁薄;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也可辅助判断囊肿性质,生理性囊肿在复查时可能有大小变化或消失。
卵巢肿瘤:超声检查良性肿瘤多为边界清晰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壁光滑;恶性肿瘤常表现为囊实性或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可有腹水等表现;CT及MRI检查可更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2.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鉴别卵巢囊肿和卵巢肿瘤的金标准。卵巢囊肿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取囊内物质及囊壁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多为良性病变;卵巢肿瘤则需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是良性、交界性还是恶性。
四、治疗原则
1.卵巢囊肿:生理性囊肿一般定期观察即可,多数可自行消退;病理性囊肿若较小且无症状,可定期复查;若囊肿较大(直径≥56厘米等情况)或有症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卵巢囊肿剥除术等。
青春期女性的生理性囊肿,由于其有自行消退的可能,一般以观察为主,同时需关注月经周期等情况的变化,生活上要保持规律作息、良好心态。
育龄期女性的卵巢囊肿,若有生育需求,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考虑对卵巢功能及生育的影响;无生育需求者,可根据囊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卵巢肿瘤:良性卵巢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据肿瘤情况可选择患侧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附件切除术等;交界性卵巢肿瘤需根据具体分期等情况决定手术范围及是否需辅助治疗;恶性卵巢肿瘤多采用手术联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手术需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根据病理情况进行辅助化疗等。
青少年及儿童的恶性卵巢肿瘤,手术时需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等情况,同时化疗方案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尽量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绝经后女性的卵巢肿瘤,手术及后续治疗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分期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