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宫内膜增生症
子宫内膜增生症是因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导致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过度增生的非生理性、非侵袭性内膜异常增殖状态,病因包括内源性雌激素(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外源性雌激素(如长期服雌激素类药物等)及其他因素(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等);临床表现有异常子宫出血、不孕、阴道排液等;分为不伴有不典型的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诊断方法有妇科检查、超声检查、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孕激素、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和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特殊人群如年轻女性、绝经后女性、肥胖人群、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者各有注意事项,年轻女性以保留生育功能的药物治疗为主,绝经后女性出现异常症状要警惕并及时就医,肥胖人群要控制体重,长期服雌激素类药物者要遵医嘱并定期检查。
一、定义
子宫内膜增生症是一种非生理性、非侵袭性的内膜异常增殖状态,主要是由于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导致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过度增生。
二、病因
1.内源性雌激素: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等情况,可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增加患病风险。肥胖女性脂肪组织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排卵异常,缺乏孕激素对抗,雌激素持续作用于子宫内膜。
2.外源性雌激素: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含雌激素的保健品等,也可能引发子宫内膜增生症。长期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且未合理添加孕激素,会使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而发生增生。
3.其他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间接影响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平衡,增加患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1.异常子宫出血:这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减少,也可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年轻女性可能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影响生活质量和正常学习、工作;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出血,更应警惕子宫内膜增生症甚至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2.不孕:子宫内膜增生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导致女性受孕困难。长期不排卵及子宫内膜环境异常,不利于胚胎的生长发育。
3.阴道排液: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可为浆液性或血性。
四、分类
1.不伴有不典型的子宫内膜增生:此类增生细胞形态正常,无异型性,恶变率较低,约为1%3%。
2.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细胞具有异型性,属于癌前病变,恶变率相对较高,可达20%左右。
五、诊断
1.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了解子宫大小、质地、位置及附件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2.超声检查:可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回声等,初步判断子宫内膜是否增厚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超过5mm,需进一步检查。
3.诊断性刮宫:是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症的重要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及增生类型。
4.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子宫内膜情况,定位取材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尤其适用于诊断性刮宫阴性但仍高度怀疑病变的患者。
六、治疗
1.药物治疗
孕激素:可对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使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然后脱落。常用药物有醋酸甲羟孕酮、地屈孕酮等。适用于年龄较轻、有生育要求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调整月经周期,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
2.手术治疗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药物治疗无效或怀疑恶变的患者。手术可彻底去除病灶,但会使患者失去生育能力。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对于有保留子宫意愿的患者,可通过宫腔镜切除增生的子宫内膜,创伤相对较小,恢复快。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女性: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治疗方案应尽量保留生育功能,以药物治疗为主。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排卵和子宫内膜情况,指导受孕。生活中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以改善内分泌状况。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出现异常阴道出血等症状,应高度警惕子宫内膜增生症及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及时就医检查。一旦确诊,治疗方案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状况、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
3.肥胖人群:肥胖是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减轻对子宫内膜的刺激。饮食上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4.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合理使用雌激素,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监测子宫内膜情况。必要时添加孕激素进行对抗,以降低子宫内膜增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