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感染引发的口腔黏膜疾病,其病因包括机体因素(年龄、免疫功能状况)和局部口腔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有急性假膜型、急性萎缩型、慢性萎缩型、慢性肥厚型等;诊断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直接涂片、真菌培养);治疗包括局部和全身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婴幼儿、老年人、免疫缺陷患者)治疗时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在正常人体口腔等部位也可能存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时,念珠菌大量繁殖并致病。
二、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机体因素
1.年龄方面
婴幼儿:婴幼儿的口腔局部环境和免疫功能尚不完善,口腔黏膜较娇嫩,唾液分泌量相对较少,自洁作用差,而且婴幼儿往往通过接触被念珠菌污染的物品等途径容易感染。例如,使用被念珠菌污染的奶瓶等喂养器具,就可能引发婴幼儿的口腔念珠菌病。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口腔黏膜萎缩,唾液分泌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也逐渐下降,更容易受到念珠菌的侵袭而患口腔念珠菌病。
2.免疫功能状况
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对念珠菌的抵抗力大幅降低,是口腔念珠菌病的高发人群,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难以控制。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异反应的患者,其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念珠菌容易在口腔内滋生繁殖导致发病。
(二)局部口腔环境因素
口腔卫生状况差:口腔内食物残渣、菌斑等堆积,为念珠菌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例如,不经常刷牙、漱口的人,口腔内环境利于念珠菌繁殖。
佩戴义齿:义齿佩戴者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义齿与口腔黏膜之间的间隙容易残留食物等,为念珠菌生长创造条件,增加了患口腔念珠菌病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雪口病)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不久即可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可累及咽部、食管、气管、肺等。
(二)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多发生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后及艾滋病患者等。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萎缩,患者常感口干、味觉异常、疼痛等。
(三)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义齿性口炎)
主要发生于佩戴义齿的患者,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四)慢性肥厚型念珠菌病
可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在颊黏膜处,病损常对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不易擦掉。
四、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观察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口腔黏膜的症状表现,如是否有假膜、充血、萎缩、增生等情况,结合患者的年龄、病史等初步判断是否为口腔念珠菌病。
(二)实验室检查
1.直接涂片检查
取口腔病变部位的分泌物、假膜等制成涂片,经革兰染色或PAS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念珠菌的菌丝或孢子。若发现大量的假菌丝或孢子,有助于诊断口腔念珠菌病。
2.真菌培养
将采集的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等特定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一般为2537℃)和湿度条件下培养,根据菌落形态、显微镜下特征等鉴定是否为念珠菌及具体的菌种,同时可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五、治疗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局部治疗
对于口腔念珠菌病,可使用局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混悬液等,涂抹于口腔病变部位,抑制念珠菌的生长繁殖。
(二)全身治疗
对于病情较严重、反复发作或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剂量等,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婴幼儿使用抗真菌药物需谨慎评估,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在治疗婴幼儿口腔念珠菌病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喂养器具要严格消毒。使用局部药物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婴幼儿娇嫩的口腔黏膜。同时,要关注婴幼儿的全身状况,如是否有发热、拒食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患口腔念珠菌病时,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监测肝肾功能,因为一些抗真菌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有影响。同时,要加强口腔卫生指导,帮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的刷牙方法等,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免疫缺陷患者:对于免疫缺陷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合并口腔念珠菌病,治疗时除了针对念珠菌进行抗真菌治疗外,还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这类患者病情容易反复且可能较为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