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和宫颈炎的区别
宫颈糜烂实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生理现象,受雌激素影响,多数无症状,通常无需治疗;宫颈炎是宫颈炎症,由病原体感染、物理化学刺激等引发。二者在病因上,前者因雌激素变化,后者与病原体及损伤有关;症状方面,宫颈糜烂少数白带异常,宫颈炎有分泌物异常、接触性出血等;诊断都需妇科检查,宫颈炎还需病原体检测;治疗上,宫颈糜烂合并感染才处理,宫颈炎依情况用抗生素或物理治疗。特殊人群中,孕期、绝经后、多次流产及性生活活跃女性各有注意要点。
一、定义
1.宫颈糜烂:严格意义上,“宫颈糜烂”并非真正的糜烂,是过去对宫颈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的错误认识。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其准确描述,青春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移至宫颈阴道部,由于柱状上皮菲薄,其下间质透出,肉眼看似糜烂。
2.宫颈炎:指子宫颈发生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也可由物理、化学等因素刺激,机械性子宫颈损伤,继发感染所致,是常见的妇科疾病。
二、病因
1.宫颈糜烂: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主要受体内雌激素水平影响。青春期前,雌激素水平低,柱状上皮在宫颈管内;生育期女性雌激素水平升高,柱状上皮外移。口服避孕药、妊娠等致雌激素水平变化时,宫颈外观也会相应改变。
2.宫颈炎:病原体感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生殖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是常见病因。此外,不注意性生活卫生、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或进行人工流产、刮宫、宫颈扩张等手术操作导致宫颈损伤,也易引发宫颈炎。
三、症状
1.宫颈糜烂:多数生理性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白带增多,白带一般呈乳白色或淡黄色,质地较清稀。若合并感染,白带可能呈黄色脓性、黏稠。
2.宫颈炎:急性宫颈炎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若合并尿路感染,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慢性宫颈炎症状相对较轻,可表现为白带增多,呈乳白色黏液状,或淡黄色脓性,有时可带有血丝或少量血液,也可出现性交后出血。部分患者有腰骶部疼痛、下腹坠胀感等。
四、诊断方法
1.宫颈糜烂:通过妇科检查肉眼观察宫颈外观,见类似糜烂样改变。为与病理性改变区分,常需进一步做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若两项结果正常,多考虑为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
2.宫颈炎:除妇科检查见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附着甚至从宫颈管流出外,还需做病原体检测,如淋病奈瑟菌培养、沙眼衣原体检测等明确病原体。宫颈分泌物革兰染色涂片,若每高倍视野下多形核白细胞>30个,有助于诊断。同时也建议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排除宫颈病变。
五、治疗
1.宫颈糜烂:生理性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通常无需特殊治疗。若患者因外观担忧或合并感染,可针对感染进行治疗,如局部使用栓剂等。但治疗前需排除其他宫颈病变。
2.宫颈炎:急性宫颈炎主要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治疗,如淋病奈瑟菌感染常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沙眼衣原体感染常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药物。慢性宫颈炎以局部治疗为主,若为宫颈息肉,可手术摘除;宫颈肥大一般无需治疗;有宫颈糜烂样改变且伴有分泌物增多、乳头状增生或接触性出血,可采用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微波等。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孕期女性:孕期因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可能更明显,一般不做特殊处理。但需密切观察,若出现白带异常增多、异味、瘙痒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因孕期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孕期宫颈炎,若为急性感染,需积极治疗,避免上行感染影响胎儿。治疗时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现象多可自行消失。若出现类似宫颈糜烂样改变,需警惕宫颈病变,应及时进行宫颈细胞学和HPV检测,必要时行阴道镜及宫颈活检明确诊断。对于绝经后宫颈炎,治疗时需考虑绝经后女性生殖器官萎缩、局部抵抗力下降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局部用药时注意药物剂量和剂型,避免引起局部损伤。
3.有多次流产史女性:多次流产可损伤宫颈,增加宫颈炎发生风险。此类女性日常应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避孕措施,减少流产次数。若发现宫颈糜烂样改变或宫颈炎症状,需积极检查治疗,防止病情迁延不愈,影响生殖健康。
4.性生活活跃女性:性生活活跃女性因性接触频繁,易感染病原体引发宫颈炎。建议保持固定性伴侣,注意性生活卫生,性交前后双方均应清洗外生殖器。若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同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宫颈细胞学和HPV检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