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口腔炎的症状及病因
小儿口腔炎包括疱疹性、溃疡性、鹅口疮、急性球菌性等类型,症状有口腔黏膜疱疹、溃疡、假膜等,伴发热、流涎、拒食等表现,病因涉及感染(病毒、细菌、真菌)、营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自身免疫、口腔卫生不良、创伤、全身性疾病等因素,特殊人群需注意年龄(新生儿和小婴儿治疗谨慎)、生活方式(培养良好口腔卫生和均衡营养习惯)、病史(寻找反复发病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并预防相关感染)等方面。
一、小儿口腔炎的症状
1.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多见于13岁小儿。口腔黏膜可见成簇或散在的小疱疹,直径约23mm,周围有红晕,破溃后形成浅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患儿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发热12天后口腔黏膜出现疱疹,疼痛明显,可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等。病程约12周,局部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
2.溃疡性口腔炎: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引起,多见于婴幼儿。口腔各部位均可发生,常见于舌、唇内及颊黏膜处。开始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随后出现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糜烂或溃疡,表面有较厚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或黄色假膜,假膜剥离后呈出血性糜烂面。患儿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局部疼痛明显,流涎增多,伴有口臭,颌下淋巴结肿大。
3.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尤其是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
4.急性球菌性口腔炎:也叫细菌性口腔炎,可由多种球菌引起,多见于婴幼儿。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可有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表面有灰白色假膜,易拭去,拭去后可见溢血的创面。患儿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伴有烦躁、拒食、流涎等症状,局部淋巴结可肿大。
二、小儿口腔炎的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疱疹性口腔炎,肠道病毒也可能导致口腔疱疹及溃疡。病毒感染通常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食具和衣物间接传染。
细菌感染: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可引发溃疡性口腔炎和急性球菌性口腔炎。当小儿口腔卫生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细菌容易在口腔内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口腔黏膜感染。
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引起鹅口疮的主要病原体。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及污染的乳具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可使口腔内正常菌群失调,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
2.营养因素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B族缺乏可导致口腔黏膜代谢障碍,容易发生口腔炎。小儿如果挑食、偏食,摄入的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不足,就可能增加患口腔炎的风险。
微量元素缺乏:锌等微量元素对维持口腔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小儿锌缺乏时,口腔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引发口腔炎。
3.自身免疫因素: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而发生口腔炎。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口腔黏膜,导致口腔炎的发生,但在小儿中相对较少见。
4.其他因素
口腔卫生不良:小儿不注意口腔清洁,食物残渣留在口腔内,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容易引发口腔炎。例如,有些小儿睡前不刷牙,或刷牙不认真,口腔内残留的食物发酵产酸,腐蚀牙齿和口腔黏膜。
创伤:小儿在玩耍时不小心咬伤、烫伤口腔黏膜,或使用过硬的牙刷、不合适的奶嘴等损伤口腔黏膜,都可能破坏口腔黏膜的屏障功能,使病原体易于侵入,导致口腔炎。
全身性疾病:如小儿患有腹泻、营养不良、贫血等全身性疾病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黏膜的防御能力也会减弱,容易发生口腔炎。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小儿口腔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新生儿和小婴儿患鹅口疮较为常见,治疗时应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药物治疗要严格掌握剂量和用药时间,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加强口腔护理等。
2.生活方式:培养小儿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家长应帮助小儿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对于较小的婴儿,可在喂奶后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同时,要保证小儿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3.病史因素:如果小儿有反复发生口腔炎的病史,应注意寻找可能的病因,如是否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微量元素缺乏等问题。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的小儿,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口腔炎的发生。在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疗其他疾病时,要密切观察口腔情况,预防鹅口疮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