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和牙龈炎区别
牙龈炎与牙周炎在定义与发病部位、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牙龈炎是局限于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病理改变为牙龈炎症性肿胀,临床表现有牙龈色泽、质地及出血等改变,通过口腔检查诊断,治疗以去除局部刺激因素为主;牙周炎是累及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病理改变有胶原纤维变性破坏、形成牙周袋等,临床表现有牙龈炎症、牙齿松动、牙周袋溢脓等,通过口腔检查、牙周探诊及X线片诊断,治疗需去除局部刺激因素,严重时需手术治疗,还需考虑全身疾病影响。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牙龈炎:是局限在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由牙菌斑等局部因素引起,发病部位为牙龈组织,是牙龈组织的炎症性病变,病变主要累及游离龈和龈乳头。
牙周炎:则是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病变不仅涉及牙龈,还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支持组织,是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病情若进一步发展,会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包括牙周膜纤维的破坏、牙槽骨的吸收等。
二、病理改变
牙龈炎:主要病理改变是牙龈的炎症性肿胀,牙龈上皮内有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结缔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扩张、通透性增加,表现为牙龈的红肿、易出血等,但一般不存在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如牙槽骨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等情况。例如,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牙龈炎患者的牙龈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相对局限于牙龈组织内,没有累及深层的牙周支持结构。
牙周炎:病理改变包括牙龈上皮下方的胶原纤维变性、破坏,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牙周袋,袋壁有炎症细胞浸润,牙周膜间隙增宽,牙槽骨发生吸收破坏等。在显微镜下可见牙周膜中的基质及胶原纤维变性、降解,牙槽骨的吸收呈不同的类型,如水平型吸收、垂直型吸收等,随着病情进展,牙槽骨吸收加剧,牙齿的支持组织逐渐丧失,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三、临床表现
牙龈炎:
牙龈色泽:正常牙龈呈粉红色,牙龈炎时牙龈色泽变为鲜红或暗红色,这是由于牙龈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所致,不同个体之间可能因基础肤色等因素略有差异,但整体呈现出与正常牙龈不同的红色改变。
牙龈质地:牙龈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例如,用探针轻触牙龈时,牙龈容易被碰破出血,质地不像正常牙龈那样坚韧。
牙龈出血:刷牙、咬硬物或进食时容易出血,这是牙龈炎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是因为牙龈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一般来说,这种出血在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后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向牙周炎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牙龈炎导致的出血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因素,牙龈炎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女性在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使牙龈炎的症状加重,出现更明显的牙龈出血等情况。
牙周炎:
牙龈炎症:也有牙龈的红肿等炎症表现,但同时伴有牙周袋形成,牙周袋是由于牙龈向根方退缩或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的病理性盲袋,袋内有炎性渗出物、细菌等。
牙齿松动:随着牙槽骨吸收的加重,牙齿的支持力量减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齿松动。早期可能只是在咀嚼时感觉牙齿有轻微松动,随着病情进展,松动度逐渐加重。不同年龄的患者,牙齿松动出现的时间和程度可能不同,老年人由于牙周组织本身的退行性变等因素,可能更容易出现较严重的牙齿松动;青少年患者如果患有侵袭性牙周炎,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牙齿松动。
牙周袋溢脓:当牙周袋内的炎症进一步加重,形成化脓性炎症时,会出现牙周袋溢脓的现象,挤压牙龈时可见脓性分泌物从牙周袋内溢出,这是牙周炎较为严重的表现之一,此时往往伴有明显的口臭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活动。
四、诊断方法
牙龈炎:主要通过口腔检查进行诊断,医生会观察牙龈的色泽、质地、形态等,同时进行探诊检查,牙龈炎患者探诊时一般不会有牙周袋形成,探诊深度通常小于3毫米,且探诊出血明显,通过这些临床表现基本可以初步诊断为牙龈炎,但为了排除其他特殊情况,可能会结合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等综合判断。
牙周炎:诊断时除了口腔检查牙龈的情况外,还需要进行牙周探诊检查来确定牙周袋的深度,拍摄X线片来观察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和范围等。一般来说,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大于3毫米,且X线片上可见牙槽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根据牙周袋深度和牙槽骨吸收程度等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牙周炎等级,如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等,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不同年龄的患者在X线片上牙槽骨吸收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的牙槽骨代谢相对活跃,如果患有侵袭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可能进展较快;老年人的牙槽骨吸收往往与全身的老化等因素相关,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可能相对较为缓慢但也不容忽视。
五、治疗原则
牙龈炎:治疗主要是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通过洁治术(洗牙)清除牙菌斑、牙结石等,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指导患者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口腔清洁工具。一般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牙龈炎症可以消退,牙龈的色泽、质地等恢复正常。对于妊娠期的牙龈炎患者,在进行洁治等治疗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因为妊娠期女性的身体状况特殊,要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流产等不良后果;儿童患者在进行洗牙等治疗时,要注意安抚其情绪,使其配合治疗,同时要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卫生指导,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牙周炎:治疗相对较为复杂,首先也是需要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洁治、刮治等,然后根据病情可能还需要进行牙周手术治疗,如牙周翻瓣术等,以彻底清除牙周袋内的病变组织。对于一些伴有全身疾病的牙周炎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同时控制全身疾病,因为全身疾病会影响牙周炎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老年人患有牙周炎时,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有所衰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其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果需要),同时要加强口腔健康的维护指导,提高其口腔自洁能力;青少年患者患有侵袭性牙周炎时,治疗后要更加密切地随访,因为该型牙周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