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炎
咽炎是咽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炎症,分急性和慢性,病因包括病毒、细菌感染及环境刺激等。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和检查,治疗以缓解症状、消除病因、预防复发为目标,急性咽炎以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为主,慢性咽炎强调去除诱因,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预防方面,需环境控制、饮食调整、行为干预及疫苗接种。急性咽炎未经治疗可能发展为中耳炎等,慢性咽炎长期存在可能引发扁桃体周围脓肿等,预后因病情和人群而异。患者需自我监测症状、记录用药、接受心理支持并定期随访,科学管理可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咽炎的定义与分类
咽炎是指咽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炎症反应,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急性咽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起病急骤,表现为咽痛、吞咽困难、发热等症状;慢性咽炎则病程较长,常因急性咽炎反复发作、环境刺激或全身性疾病导致,症状包括咽部异物感、干燥感、刺激性咳嗽等。年龄方面,儿童因免疫系统未成熟易患急性咽炎,老年人因黏膜萎缩、免疫力下降更易发展为慢性咽炎。性别差异在发病率上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但职业因素(如教师、歌手)可能增加慢性咽炎风险。
二、咽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急性咽炎的主要病原体为病毒(如腺病毒、流感病毒)和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通过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慢性咽炎的病因更为复杂,包括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胃食管反流病、过敏性鼻炎等局部刺激,以及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全身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黏膜屏障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及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特殊人群如孕妇需注意病毒感染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慢性病患者需警惕感染诱发病情加重。
三、咽炎的诊断方法
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急性咽炎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慢性咽炎表现为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升高)、咽拭子培养(明确病原体)及过敏原检测(排除过敏性因素)。必要时可进行喉镜检查评估声带功能。儿童患者需注意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鉴别,老年人需排查肿瘤性病变。
四、咽炎的治疗原则
治疗以缓解症状、消除病因、预防复发为目标。急性咽炎以抗病毒(如奥司他韦针对流感病毒)或抗生素(如青霉素类针对链球菌感染)治疗为主,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足疗程用药。慢性咽炎强调去除诱因,包括戒烟、改善空气质量、治疗胃食管反流等。局部治疗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溶液)、含片(如西地碘含片)缓解症状。特殊人群如孕妇禁用利巴韦林,儿童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
五、特殊人群的用药注意事项
1.儿童: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影响牙齿发育)、喹诺酮类(损伤关节软骨),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雾化吸入需控制剂量,防止气道痉挛。
2.孕妇:禁用氨基糖苷类(耳毒性)、氯霉素(灰婴综合征),青霉素类需皮试。慢性咽炎可通过生理盐水雾化缓解。
3.老年人:慎用抗组胺药(可能加重认知障碍),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华法林与抗生素联用增加出血风险)。
4.肝肾功能不全者:避免使用经肝肾代谢的药物,如需使用抗生素需调整剂量。
六、咽炎的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
1.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湿度40%-60%,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PM2.5暴露,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
2.饮食调整:急性期忌辛辣、过烫食物,慢性期增加维生素C摄入(如柑橘类水果),胃食管反流患者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
3.行为干预:教师等职业人群需掌握发声技巧,避免长时间高声讲话;戒烟者可通过尼古丁替代疗法辅助。
4.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急性咽炎发生率,肺炎球菌疫苗对老年人有益。
七、并发症与转归
急性咽炎未经治疗可能发展为中耳炎、鼻窦炎或下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长期存在可能引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咽旁间隙感染。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感染后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免疫抑制患者可能进展为败血症。预后方面,急性咽炎通常1-2周痊愈,慢性咽炎通过规范治疗可控制症状,但易因环境因素复发。
八、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1.症状监测:记录咽痛程度、吞咽困难频率,儿童患者需观察是否出现呼吸困难。
2.用药记录:建立药物清单,标注过敏史及不良反应,复诊时提供给医生。
3.心理支持:慢性咽炎患者可能因长期不适产生焦虑,建议参加支持小组或心理咨询。
4.定期随访:慢性咽炎患者每3-6个月进行喉镜检查,评估黏膜恢复情况。
咽炎的治疗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个体化制定方案。特殊人群用药需严格把握适应证,生活方式干预贯穿治疗全程。通过科学管理,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