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咳嗽的规范管理需结合病因(感染性、非感染性)、病程(急性、亚急性、慢性)及患者特点(如儿童、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制定个体化方案。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明确病因后,治疗需遵循“先评估后治疗”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环境控制、物理疗法、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急性咳嗽以对症支持为主,亚急性咳嗽可选抗组胺药联合减充血剂,慢性咳嗽需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需加强随访,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定期复诊,建立咳嗽日记记录症状变化,以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治疗效果。
一、咳嗽的分类与病因分析
咳嗽作为呼吸道防御机制的重要表现,其病因可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咳嗽常见病原体包括病毒(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支原体/衣原体;非感染性因素涵盖过敏原暴露(花粉、尘螨)、环境刺激(冷空气、烟雾)、胃食管反流及药物副作用(如ACEI类药物)。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病因分布存在差异:儿童以病毒感染为主,老年人需警惕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及肿瘤性病变,吸烟者需重点排查慢性支气管炎。
二、咳嗽的评估与诊断流程
1.病史采集要点:需明确咳嗽持续时间(急性<3周、亚急性3-8周、慢性>8周)、昼夜节律(夜间加重提示哮喘或胃食管反流)、伴随症状(发热、咳痰、喘息、胸痛)及既往病史(哮喘、过敏史、用药史)。
2.体格检查重点:肺部听诊可发现湿啰音、哮鸣音等异常体征,颈部淋巴结触诊有助于排查结核感染。
3.辅助检查选择:血常规、C反应蛋白可初步判断感染性质;胸部X线片为常规筛查手段,必要时行胸部CT明确肺部病变;肺功能检测对哮喘诊断具有特异性;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可区分嗜酸性粒细胞性咳嗽。
三、咳嗽的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急性咳嗽:病毒感染所致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细菌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适用于剧烈干咳,但需注意中枢性镇咳药对痰液引流的影响。
2.亚急性咳嗽:感染后咳嗽可持续3-8周,首选第一代抗组胺药(氯苯那敏)联合减充血剂(伪麻黄碱)。
3.慢性咳嗽:需针对病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需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及促胃肠动力药(莫沙必利);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需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糠酸莫米松)鼻喷剂。
四、特殊人群的咳嗽管理
1.儿童:6岁以下儿童禁用含可待因的镇咳药,推荐使用蜂蜜(1岁以上)缓解夜间咳嗽。雾化吸入治疗需注意设备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2.孕妇:妊娠期咳嗽治疗需权衡利弊,首选物理疗法(加湿器、蜂蜜柠檬水),必要时使用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
3.老年人:需警惕多重用药风险,避免使用强效镇咳药导致痰液滞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维持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噻托溴铵)治疗。
4.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代谢能力下降,需调整剂量并监测不良反应。避免使用经肝脏代谢的镇咳药(如喷托维林)。
五、非药物治疗措施
1.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湿度40%-60%,避免接触过敏原(尘螨、宠物毛发),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环境。
2.物理疗法:胸部叩击排痰适用于痰液黏稠者,体位引流有助于改善肺通气。
3.生活方式调整:保证每日1500-2000ml水分摄入,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适当进行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
六、病情监测与复诊指征
1.急性咳嗽患者需观察体温变化、痰液性状及咳嗽频率,若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加重或痰中带血应立即就医。
2.慢性咳嗽患者需定期复查肺功能(每3-6个月),评估治疗效果。若咳嗽持续不缓解或出现体重下降、咯血等报警症状,需完善胸部CT等检查。
3.特殊人群需加强随访:儿童每月评估生长发育情况,老年人每季度监测肝肾功能,孕妇每月评估胎儿发育状况。
咳嗽的规范管理需结合病因、病程及患者特点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先评估后治疗"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药物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诊以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持续咳嗽患者,建议建立咳嗽日记记录症状变化,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