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中耳炎指中耳黏膜及骨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分急性与慢性,还有分泌性与化脓性之分。病因包括感染、解剖结构异常、免疫功能低下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急性期有耳痛、发热等症状,慢性期则耳流脓、听力减退。治疗上,急性期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辅以非药物治疗;慢性期可保守治疗或手术。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预防需保持鼻腔通畅、避免噪音、定期听力筛查;康复需注意休息、保持耳道清洁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抗生素治疗、疫苗接种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治疗需个体化,预防可降低发病率,早期干预能改善预后。
一、中耳炎的定义与分类
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及骨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突发耳痛、发热、听力下降等症状;慢性中耳炎则多因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导致,可出现持续性耳流脓、鼓膜穿孔等表现。根据病因和病理特点,中耳炎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分泌性中耳炎(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中耳炎(化脓性)。
二、中耳炎的病因与风险因素
1.感染因素: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主要病原体。婴幼儿因咽鼓管短平宽的解剖特点,更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中耳炎。
2.解剖结构异常: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等可阻塞咽鼓管,导致中耳负压形成积液。
3.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患病风险增加。
4.生活方式因素:被动吸烟、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频繁使用奶瓶仰卧喂养等均与婴幼儿中耳炎发病相关。
三、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急性期表现为突发耳痛(婴幼儿常表现为抓耳、哭闹)、发热、听力下降;慢性期可出现耳流脓、鼓膜穿孔、听力渐进性减退。
2.体征检查: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膨隆(急性期)或穿孔、分泌物(慢性期);纯音测听显示传导性听力损失;颞骨CT可评估中耳乳突腔病变范围。
3.鉴别诊断:需与外耳道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疾病鉴别,通过耳镜检查、听力测试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
四、中耳炎的治疗原则与方案
1.急性中耳炎:
(1)药物治疗:首选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控制感染,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减轻炎症反应,鼻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改善咽鼓管功能。
(2)非药物治疗:局部热敷缓解疼痛,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
2.慢性中耳炎:
(1)保守治疗:定期清理外耳道分泌物,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针对病因治疗(如腺样体切除术)。
(2)手术治疗:鼓膜置管术适用于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者,鼓室成形术适用于鼓膜穿孔伴听力下降者。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
(1)母乳喂养时避免平卧位,奶瓶喂养时保持头部抬高30°以上。
(2)避免接触二手烟,定期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流感疫苗。
(3)出现耳痛、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
2.老年人:
(1)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
(2)听力下降明显者可考虑助听器适配,避免长期听力损失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3.孕妇:
(1)用药需权衡利弊,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2)避免使用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可能致畸药物。
六、中耳炎的预防与康复
1.预防措施:
(1)保持鼻腔通畅,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2)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分贝噪音环境,使用耳机时遵循"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60%,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
(3)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尤其是有家族史者。
2.康复指导:
(1)急性期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慢性期坚持耳道清洁,避免耳内进水。
(3)听力下降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提高交流能力。
七、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1.抗生素治疗:Cochrane系统评价显示,急性中耳炎患者使用抗生素可缩短病程,但需注意耐药性风险。
2.疫苗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可降低儿童中耳炎发病率37%(《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6年研究)。
3.手术治疗:鼓膜置管术可显著改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听力(平均提高15-20dB,《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年数据)。
中耳炎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结合患者年龄、病因、病程选择最佳方案。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用药安全性和生活方式调整,定期随访监测听力变化。预防措施的落实可显著降低发病率,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