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炎症,分急性和慢性,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吸烟人群慢性鼻窦炎风险增加。症状包括局部(鼻塞、脓涕等)和全身症状(发热、乏力等),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诊断通过体格、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上,急性鼻窦炎以控制感染为主,慢性鼻窦炎优先用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等,无效可考虑手术。预防需避免诱因,做好鼻腔护理,增强免疫力,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需注意用药安全和监测。治疗需个体化,避免自行用药,日常预防关键是鼻腔冲洗、过敏原规避及免疫力提升。
一、鼻窦炎的定义与分类
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鼻窦炎(病程<12周)和慢性鼻窦炎(病程≥12周)。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发,慢性鼻窦炎则可能由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鼻腔结构异常或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导致。不同年龄阶段发病率存在差异,儿童因鼻腔解剖结构未发育完善,发病率高于成人;男性与女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吸烟人群慢性鼻窦炎风险增加。
二、鼻窦炎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持续性鼻塞、黏脓性或脓性鼻涕、面部压迫感或疼痛(额部、颧骨或眼眶周围)、嗅觉减退或丧失。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鼻塞导致的张口呼吸、夜间打鼾,甚至影响睡眠质量。
2.全身症状:急性鼻窦炎可伴有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慢性鼻窦炎则以局部症状为主,但长期炎症可能引发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亚健康状态。
3.并发症风险:未及时治疗的鼻窦炎可能引发眶内感染(如眶蜂窝织炎)、颅内感染(如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需警惕儿童患者因免疫力较低而出现的风险。
三、鼻窦炎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通过前鼻镜检查观察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及分泌物情况,必要时行鼻内镜检查明确鼻窦开口阻塞程度。
2.影像学检查:鼻窦CT扫描为首选检查,可清晰显示鼻窦黏膜增厚、窦腔积液或骨质破坏等病变特征;MRI检查用于排除肿瘤性病变。
3.实验室检查:急性鼻窦炎患者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慢性鼻窦炎患者需进行过敏原检测以排除变应性因素。
四、鼻窦炎的治疗原则
1.急性鼻窦炎:以控制感染、缓解症状为主。抗生素治疗需覆盖常见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疗程建议7-14天;鼻腔局部使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可短期缓解鼻塞,但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
2.慢性鼻窦炎:优先采用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如糠酸莫米松)减轻黏膜炎症;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可促进分泌物排出。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合并解剖结构异常者,可考虑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
3.特殊人群用药提示:儿童患者避免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孕妇禁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肝功能不全患者慎用克拉霉素等经肝脏代谢药物。
五、鼻窦炎的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
1.避免诱因: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减少接触粉尘、化学气体等刺激性物质;过敏性鼻炎患者需严格规避过敏原。
2.鼻腔护理:每日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黏膜湿润;擤鼻时避免双侧同时用力,以防分泌物逆流入鼻窦。
3.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如慢跑、游泳)可改善鼻腔血液循环;儿童需按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
4.病史管理:合并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基础疾病者,需同步控制原发病;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感染风险。
六、鼻窦炎的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鼻腔冲洗需使用儿童专用装置,水温控制在37℃左右;避免使用含有苯扎氯铵等刺激性成分的鼻腔喷雾剂。
2.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多、药物代谢能力下降,需严格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合并心血管疾病者使用减充血剂时需警惕血压波动。
3.孕妇:妊娠早期禁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妊娠中晚期使用抗生素需权衡利弊,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
4.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器官移植术后、HIV感染者,需警惕真菌性鼻窦炎的可能,必要时行鼻窦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
鼻窦炎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结合患者年龄、病史、并发症风险等因素制定方案。患者应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日常预防中,鼻腔冲洗、过敏原规避及免疫力提升是关键措施。特殊人群需加强用药监护,定期复诊评估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