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怎么确诊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V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以及血常规、嗜异性凝集试验、EBV抗体检测、骨髓象、影像学检查等结果。
1.临床表现:
发热:通常是首发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持续1-2周。
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其次为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一般无压痛,可活动,消退较慢。
咽峡炎:可出现咽痛、扁桃体肿大。
肝脾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伴有压痛。
皮疹:约10%的患者可出现皮疹,多为丘疹或斑丘疹,一般不痒。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多,可达(10-20)×10?/L,其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可达0.50-0.90。异形淋巴细胞可出现于外周血中,一般为10%以下。
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率可达80%以上,效价在1:564以上。
EBV抗体检测:可检测到EBV特异性抗体,如EBV衣壳抗原IgM抗体、EBV核抗原IgG抗体等。
其他检查:如肝功能、心肌酶谱等检查,可了解是否有肝、心肌等器官的损害。
3.其他辅助检查:
骨髓象:一般正常,若有异常淋巴细胞可提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可了解肝、脾、淋巴结等器官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传染性肝炎、结核病、白血病等。
对于疑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确诊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给予对症治疗,如退热、止痛等。同时,应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此外,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特殊人群感染EBV后,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这些特殊人群,如有接触史,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