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不是遗传但是为什么会得
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及遗传易感性有关。自身免疫因素中胰岛β细胞会受自身抗体攻击;环境因素里病毒感染可触发且婴儿早期饮食不当可能增加风险;遗传易感性方面与HLA基因相关,特定基因型增加患病风险,不同性别等人群在相关因素刺激下易发病
一、自身免疫因素
1.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损伤: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当作外来的有害物质进行攻击,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例如,一些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等会参与其中。研究表明,在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这些自身抗体的存在较为常见,它们通过多种机制破坏胰岛β细胞,影响其正常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自身免疫相关的1型糖尿病较为多见,可能与他们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出现免疫紊乱有关。
二、环境因素
1.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能触发1型糖尿病的发生。比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能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在攻击病毒的同时,也可能误伤到胰岛β细胞。有研究发现,在一些1型糖尿病的发病前,患者有病毒感染的病史。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在病毒感染后出现胰岛β细胞的损伤而引发1型糖尿病。
2.早期饮食因素:婴儿期过早添加牛奶等非母乳食品可能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一定关联。有研究显示,母乳喂养时间较短或过早引入牛奶等食物,可能会改变婴儿肠道菌群和免疫状态,增加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对于婴儿来说,母乳中的一些成分有助于建立正常的免疫和肠道环境,而过早引入其他食物可能干扰这一过程。
三、遗传易感性(虽题目称1型糖尿病不是遗传,但实际有遗传易感性基础)
1.基因关联:虽然不是单纯由遗传导致,但1型糖尿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密切相关。HLA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特定的HLA基因型增加了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例如,HLA-DR3和HLA-DR4基因型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较高的相关性。不同性别在遗传易感性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携带相关HLA基因型时,发病风险可能有细微差别,但总体上遗传易感性是一个基础因素,只是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不同年龄人群中,携带相关HLA基因型的个体在遇到环境等因素刺激时,更易引发1型糖尿病的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