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引起的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缺乏或功能异常、免疫因素及其他因素相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缺乏分先天性和获得性,获得性多因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抗该酶抗体;免疫因素中自身免疫反应可致相关异常及炎症介质释放促进血栓形成,部分药物可诱发;其他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会增加患病风险。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缺乏或功能异常: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ADAMTS13)能特异性裂解vWF多聚体,维持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当ADAMTS13缺乏或功能异常时,会导致大分子vWF多聚体不能被正常裂解,这些大分子vWF多聚体易于黏附于血小板表面,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进而引发TTP。ADAMTS13缺乏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情况。先天性ADAMTS13缺乏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较为罕见;获得性ADAMTS13缺乏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抗ADAMTS13的自身抗体,抑制其活性。例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可检测到抗ADAMTS13抗体,从而影响vWF的正常代谢。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反应在TTP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错误地攻击自身的某些成分,导致ADAMTS13缺乏或功能异常,或者引发其他异常的免疫反应参与血栓的形成。例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TTP的患者中,免疫调节失衡,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增加,进一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此外,某些药物可能通过引发免疫反应而诱发TTP,如部分化疗药物等,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他因素
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发病情况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和青壮年相对更易患病,在性别方面并无明显的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不同性别在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生活方式与病史: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例如长期吸烟、酗酒等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凝血抗凝血平衡。有某些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恶性肿瘤等患者,发生TTP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和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为TTP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本身存在免疫调节紊乱,更容易出现ADAMTS13缺乏或其他免疫相关的凝血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