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是严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常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与胰岛素相对不足及血糖升高因素有关,有高血糖、高渗状态、神经系统症状等表现,诊断依据为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酮体情况,治疗关键是补液,还有胰岛素治疗和纠正电解质紊乱,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同时存在引起血糖升高的因素(如感染、急性胃肠炎、脑血管意外、使用某些药物等),导致血糖显著升高,进而引起渗透性利尿,使水分大量丢失,加上患者口渴感减退(多见于老年患者),不能及时补充水分,最终造成严重高渗状态和脱水。研究表明,当血糖浓度显著升高(通常超过33.3mmol/L),血浆渗透压升高(一般超过320mOsm/L)时,就容易引发该病症。
临床表现
高血糖:血糖明显升高,多在33.3~66.8mmol/L之间,可伴有尿糖强阳性。
高渗状态:血浆渗透压升高,患者出现严重脱水表现,如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严重时可出现循环衰竭的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抽搐、偏瘫等神经系统体征,但与酮症酸中毒相比,酮症酸中毒的呼吸深快、呼气有酮味等表现相对不突出。
诊断依据
血糖:血糖显著升高,一般大于33.3mmol/L。
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于320mOsm/L。
酮体:血酮体正常或轻度升高,尿酮体阴性或弱阳性。
治疗原则
补液:是治疗的关键措施,迅速补充大量水分,恢复血容量和渗透压。一般先输入生理盐水,当血糖降至13.9mmol/L左右时,可输入5%葡萄糖溶液并加入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注,以降低血糖。
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钾等电解质情况适当补充钾等电解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本身各器官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糖、电解质等指标,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意识障碍等情况,要加强护理,防止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儿童患者:儿童患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较为罕见,若发生,病情变化迅速,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各项指标,补液和胰岛素治疗的调整要更加精细,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液体和血糖变化的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要防止出现低血糖等不良事件。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对治疗的影响,如心血管疾病患者补液需注意心脏负担,肾脏疾病患者要关注电解质和肾功能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时要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