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蚕豆病
蚕豆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G6PD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食用新鲜蚕豆后1-3天内可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表现为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一、概述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G6PD缺乏症在我国南方地区多见,发病高峰在每年的3月至5月,与蚕豆成熟的季节相符,因此被称为蚕豆病。患儿食用新鲜蚕豆后1-3天内可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表现为面色苍黄、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酸中毒,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二、病因
G6PD基因突变导致G6PD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G6PD缺乏症患儿在食用新鲜蚕豆后1-3天内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通常在食用新鲜蚕豆后1-2天内发病。
2.症状
(1)贫血:患儿面色苍黄、巩膜黄染、皮肤黏膜苍白,严重者可出现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
(2)黄疸:患儿巩膜黄染,皮肤、黏膜黄染,一般在溶血后2-3天达到高峰。
(3)血红蛋白尿:患儿尿色加深,呈酱油色或浓茶色,严重者可出现血红蛋白尿。
(4)其他:患儿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酸中毒。
四、诊断
1.病史
患儿有食用新鲜蚕豆或其制品的病史。
2.临床表现
患儿出现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患儿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升高。
(2)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还原型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降低。
(3)G6PD活性检测:G6PD活性降低。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1)停止食用可疑的食物或药物。
(2)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尿量。
2.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溶血。
(2)输血:贫血严重者可输血。
(3)纠正酸中毒:出现酸中毒时,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纠正。
六、预防
1.避免食用新鲜蚕豆或其制品。
2.禁止使用氧化药物,如磺胺类、呋喃类、阿司匹林等。
3.注意药物的使用,避免使用可引起溶血的药物。
4.加强遗传咨询,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
七、注意事项
1.对于有蚕豆病家族史的患儿,应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
2.患儿在感染、服用氧化性药物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时,应及时就医。
3.患儿在使用药物时,应告知医生有蚕豆病病史,避免使用氧化性药物。
4.患儿在接种疫苗时,应告知医生有蚕豆病病史,避免接种含有氧化性成分的疫苗。
总之,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食用新鲜蚕豆及其制品,避免使用氧化性药物,注意预防感染,定期就医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