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性昏迷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性昏迷是严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少数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发生。发病机制是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致血糖显著升高,引发渗透性利尿、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神经精神症状。临床表现有脱水表现、神经精神症状、血糖和血浆渗透压升高。诊断依据是有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及脱水表现且无明显酮症酸中毒,血糖>33.3mmol/L,血浆有效渗透压>320mOsm/L,血钠正常或增高。需与其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鉴别。治疗原则包括补液(关键,补生理盐水,先快后慢)、胰岛素治疗(小剂量静脉输注,据血糖调量)、纠正电解质紊乱、去除诱因。特殊人群注意老年患者补液监测心功能、防低血糖,1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谨慎调胰岛素剂量,有基础疾病患者个体化治疗
一、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在各种诱因作用下,血糖显著升高,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进而出现神经精神症状。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脑细胞脱水,从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表现。
二、临床表现
1.脱水表现:患者有严重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由于失水严重,可出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
2.神经精神症状:表现多样,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有抽搐、偏盲、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但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血糖和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糖通常显著升高,一般大于33.3mmol/L,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一般大于320mOsm/L。
三、诊断依据
1.有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及脱水表现,无明显酮症酸中毒。
2.血糖>33.3mmol/L,血浆有效渗透压>320mOsm/L,血钠正常或增高。
四、鉴别诊断
需与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其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相鉴别。通过检测血糖、血酮、血气分析等可进行区分。
五、治疗原则
1.补液:是治疗的关键措施,迅速补充大量生理盐水,以纠正脱水和高渗状态,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计算补液量,一般先快后慢。
2.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注,以降低血糖,一般初始剂量为0.1U/(kg·h),根据血糖下降情况调整剂量。
3.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情况,适当补充钾、钠等电解质。
4.去除诱因:积极寻找并去除引起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性昏迷的诱因,如感染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器官功能减退,补液时需密切监测心功能,防止输液过快过多引起心力衰竭;胰岛素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2.1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性昏迷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治疗上需更加谨慎调整胰岛素剂量,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对血糖波动更敏感。
3.有其他基础疾病患者:如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如补液对心功能的影响、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