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推拿按摩方法
小儿腹泻常用补脾经、清大肠、揉脐、推上七节骨、摩腹等推拿按摩手法,各有操作方法和作用原理,推拿按摩时需注意年龄因素、特殊人群情况及环境与手法要求,要根据小儿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手法并遵循注意事项以促进康复
一、小儿腹泻常用推拿按摩手法
(一)补脾经
1.操作方法:术者用拇指螺纹面旋推患儿拇指末节罗纹面,操作约100-300次。
2.作用及原理:脾经为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位,补脾经能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可改善小儿脾胃虚弱导致的腹泻等问题,从中医理论角度,脾主运化,通过补脾经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现代研究也表明其能调节肠道的消化吸收等功能。
(二)清大肠
1.操作方法:用拇指桡侧缘自患儿食指尖直推向虎口,操作约100-300次。
2.作用及原理:大肠经有传递糟粕的作用,清大肠可清热利湿、导滞通便,对于小儿因湿热等引起的腹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帮助调节肠道的传导功能,促进多余的湿邪和积滞排出体外。
(三)揉脐
1.操作方法:用掌根或中指指端揉患儿肚脐,频率约每分钟100-120次,揉3-5分钟。
2.作用及原理:肚脐是神阙穴所在部位,揉脐能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可缓解小儿腹泻引起的腹部不适等症状,通过刺激神阙穴,能调节胃肠道的功能,促进胃肠蠕动的恢复等。
(四)推上七节骨
1.操作方法: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螺纹面自患儿腰骶部的第七节胸椎向下推至尾椎,操作约100-300次。
2.作用及原理:上七节骨有温阳止泻的作用,对于小儿虚寒性腹泻有较好的疗效,通过推上七节骨可以调节小儿的阳气,温暖脾胃,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改善腹泻症状。
(五)摩腹
1.操作方法:用掌面或四指摩患儿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摩动,约摩5-10分钟。
2.作用及原理:摩腹能消食和胃、理气健脾,通过顺时针摩腹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帮助消化,改善小儿腹泻时的消化不良等问题,调节胃肠道的气机,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
二、推拿按摩注意事项
(一)年龄因素
1.对于新生儿,推拿力度要轻柔,因为新生儿的皮肤、肌肉等组织较为娇嫩。操作时可采用更轻的指力,以患儿皮肤不出现明显红印为宜,避免造成损伤。
2.随着婴儿月龄增长,可逐渐适当增加推拿力度,但仍要遵循轻柔适度的原则,根据小儿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
(二)特殊人群情况
1.对于有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的小儿,禁止在相应部位进行推拿按摩,防止加重皮肤损伤和感染。
2.若小儿正在服用某些药物,进行推拿按摩时要注意观察小儿的反应,因为推拿可能会对药物的吸收等产生一定影响,但一般不冲突,不过如果有特殊情况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三)环境与手法要求
1.推拿按摩应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小儿受凉。室内温度一般保持在25-28℃左右较为适宜。
2.推拿者的双手要保持清洁、温暖,手法要熟练、柔和、均匀、持久,避免粗暴、生硬的手法,以保证推拿按摩的效果和小儿的舒适度。
总之,小儿腹泻的推拿按摩方法需要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上述手法,同时注意各项注意事项,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促进小儿腹泻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