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和过敏性紫癜的区别
荨麻疹是Ⅰ型超敏反应介导的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疾病,各年龄段可发病,诱因多样,表现为风团等,血常规等有相应改变,依症状等诊断;过敏性紫癜是小血管炎,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表现为皮肤紫癜等多系统症状,血常规等有相应改变,依表现及检查诊断,二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与Ⅰ型超敏反应有关,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从而出现风团、红斑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接触过敏原(如食物、药物、花粉、尘螨等)、感染、物理刺激(如摩擦、压力、冷、热等)等因素可诱发。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小血管炎,以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无菌性炎症为病理基础,主要累及皮肤、关节、胃肠道和肾脏等部位。发病机制可能与感染、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疫苗接种、花粉、虫咬等诱发因素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导致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产生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痛、血尿等表现,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
二、临床表现差异
荨麻疹: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孤立或融合成片,风团通常在数小时内消退,但此起彼伏,新的风团可不断出现,自觉瘙痒明显。可累及黏膜,如发生在胃肠道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累及喉头黏膜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严重表现。
过敏性紫癜:皮肤紫癜是最常见的表现,多见于下肢和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随后可变为棕褐色而消退,可伴有皮肤水肿、荨麻疹等。关节型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多见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腹型表现为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可伴有恶心、呕吐、便血等;肾型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是过敏性紫癜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的1-8周内。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荨麻疹:一般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若有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血清学检查可发现血清IgE升高,皮肤点刺试验或斑贴试验可有助于查找过敏原。
过敏性紫癜: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正常或增高,可有轻度贫血,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尿常规检查可见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血沉可增快,C反应蛋白可升高,血清IgA可增高,部分患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阳性。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皮肤风团症状及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即可诊断,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诱因、皮疹特点、伴随症状等,鉴别诊断主要需与丘疹性荨麻疹等疾病相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有昆虫叮咬史,皮疹为纺锤形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
过敏性紫癜:根据典型的皮肤紫癜、伴有关节、胃肠道、肾脏等表现,结合血小板计数正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需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鉴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紫癜为瘀点、瘀斑,不高出皮肤,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象可见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