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哮喘怎么回事
心源性哮喘是由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引发的发作性气喘,发病机制与左心排血或排血受阻致肺静脉等压力升高致肺水肿有关。病因有基础心脏疾病及感染等诱因,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诊断靠病史症状、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治疗及治基础病,特殊人群如老、儿、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诱因
基础心脏疾病: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病等。例如,冠心病患者若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肌收缩力显著减弱,引发心源性哮喘;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使心脏负荷加重,进而诱发心源性哮喘。
诱发因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如快速心房颤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输液过多过快等。以输液过多过快为例,短时间内大量液体进入体内,增加了心脏的前负荷,原本心功能已有基础问题的患者就容易诱发心源性哮喘。
二、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多有端坐呼吸、阵发性咳嗽,常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夜间发作较为常见,患者在睡眠中突然因呼吸困难而惊醒,被迫坐起。例如,一位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在夜间睡眠时突然憋醒,坐起后仍感觉气促,伴有咳嗽,咳出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
体征:双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心率增快,可有奔马律等。
三、诊断方法
病史与症状: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基础心脏疾病以及相关诱发因素,结合典型的症状表现,如端坐呼吸、粉红色泡沫痰等。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淤血表现,如肺纹理增多、模糊,肺门阴影增大等;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心室壁的运动情况以及射血分数等,有助于明确心脏基础病变。例如,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提示心脏收缩功能减退。
实验室检查: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常明显升高,这对心源性哮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升高程度往往与心衰的严重程度相关。
四、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应采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吸氧,改善缺氧状态。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利尿剂(如呋塞米),通过利尿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可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等),适用于心功能不全伴有低血压等情况的患者。
治疗基础心脏疾病:针对导致心源性哮喘的基础心脏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心源性哮喘时,要更加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可能与年轻人不同,用药需谨慎,且要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电解质紊乱等。
儿童:儿童发生心源性哮喘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同时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心源性哮喘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和母体的安全。药物的选择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例如某些血管扩张剂的使用需谨慎评估,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