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与慢性荨麻疹的区别
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通常6周内,常由外源性诱因突发风团等症状;慢性病程超6周、反复发作,诱因复杂与自身免疫等多因素相关,二者在症状、病因、诊断、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急性需除诱因、用抗组胺药等,严重时急救,慢性抗组胺药为基础,可调整剂量或联合其他药,还需关注心理等。
一、定义与病程时长
急性荨麻疹:是一种突发的皮肤过敏反应,病程通常在6周以内。其发病较为急促,往往能明确追溯到诱因,比如食用特定食物、接触某种过敏原等。
慢性荨麻疹:指荨麻疹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且每周发作至少2次,病情相对迁延,诱因较难精准界定,可能与自身免疫、慢性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症状表现特点
急性荨麻疹:皮疹常突然出现,多表现为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通常瘙痒剧烈,风团一般在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瘙痒搔抓导致皮肤破损,需注意预防感染;成年人则需关注过敏诱因的排查。
慢性荨麻疹:皮疹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风团持续时间可能较长,瘙痒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瘙痒较为顽固,对日常生活和睡眠影响较大。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瘙痒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生活质量。
三、病因差异
急性荨麻疹:常见病因多为外源性,如食物(鱼、虾、蟹等)、药物(青霉素、磺胺类等)、吸入物(花粉、尘螨等)、感染(病毒、细菌感染等)。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更易因感染或食物过敏引发急性荨麻疹;成年人则可能因接触新的药物、食物或环境过敏原而发病。
慢性荨麻疹:病因较为复杂,与自身免疫因素关系密切,约50%-70%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自身抗体。此外,慢性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内分泌紊乱、精神因素等也可能参与其发病。年龄较大的人群、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慢性荨麻疹。
四、诊断要点
急性荨麻疹: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突发的风团、红斑,24小时内消退等特征性表现,结合明确的诱因接触史可初步诊断。一般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前的饮食、用药、接触史等即可基本明确。
慢性荨麻疹: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皮疹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同时可能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自身抗体检测、过敏原检测(如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以排除其他疾病,明确病因。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过敏原检测需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对儿童造成过度刺激;成年人则需全面排查自身免疫等相关因素。
五、治疗原则
急性荨麻疹:首先应去除诱因,如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等。治疗以抗组胺药物为主,大多数患者使用抗组胺药物可有效控制症状。对于出现严重症状如喉头水肿的患者,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注射肾上腺素等。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并注意药物剂量和安全性;成年人则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物治疗是基础,但部分患者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对于由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的慢性荨麻疹,可能需要针对自身免疫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因长期患病导致心理问题的患者,可适当进行心理干预。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更需关注,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