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心脏病是长期高血压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病。病因是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致肥厚、扩大等,还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可能无症状或有轻度心悸等,进展期有劳力性呼吸困难等表现。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辅助检查。治疗要控制血压、改善心脏功能、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青少年、女性及有其他病史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一种心脏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为了克服增高的阻力,逐渐发生代偿性肥厚。最初表现为向心性肥厚,随着病情进展,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等,可逐渐发展为离心性肥厚,进而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高血压还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肌血液供应,进一步加重心脏损害。
二、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表现。
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左心功能减退,肺淤血所致;严重时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左心衰竭表现;后期可发展为全心衰竭,出现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如下肢水肿、肝大、颈静脉怒张等。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心律失常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1.病史: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2.体格检查:可发现血压升高,心脏听诊可能有心界扩大、心音改变等。
3.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出现左心室肥厚、劳损等表现,如电轴左偏、左心室高电压等。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可发现左心室壁增厚、心室腔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
胸部X线:可见心影增大,早期可能只是左心室段延长,后期可出现全心扩大。
四、治疗原则
1.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是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关键。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
2.改善心脏功能:对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等改善心功能。
3.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注意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密切监测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用药时需谨慎选择药物,并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需积极寻找病因。其治疗除了控制血压外,还需关注生长发育等问题,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指标。
3.女性患者: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血压可能出现波动,对于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女性患者,妊娠期需加强血压监测和心脏功能评估,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安全。同时,女性患者在更年期前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压,需注意血压的监测和管理。
4.有其他病史患者:对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疾病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各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需注意血糖的控制;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对冠状动脉血供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