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与过敏性哮喘的区别是什么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过敏性哮喘是其特殊类型,由过敏原引起。二者均有反复发作喘息等典型症状,诊断均依据病史等及相关检查,治疗原则均为规范治疗等,过敏性哮喘需着重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上二者有不同侧重,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过程,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可能参与其发病,遗传易感性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基础,而环境中的变应原、职业性因素、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等是常见的触发因素。
过敏性哮喘:属于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过敏原引起的哮喘。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过敏原进入机体后,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该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导致肥大细胞等活化,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起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气道平滑肌收缩,从而引发哮喘发作,过敏原是过敏性哮喘发病的关键因素,常见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某些食物(如鱼虾、牛奶等)等。
二、临床表现
哮喘: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但非过敏性因素引起的哮喘临床表现与过敏性哮喘类似,只是诱因不同。
过敏性哮喘:除了具有哮喘的典型症状外,往往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在接触过敏原后很快出现症状,如接触花粉后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打喷嚏、流涕、鼻塞、咳嗽、喘息等症状,且有一定的季节性,比如对花粉过敏者在花粉传播季节症状更易发作。
三、诊断方面
哮喘: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诊断。病史方面需详细询问喘息等症状的发作情况、诱因、家族史等;症状上关注喘息等典型表现;体征可发现哮鸣音等;辅助检查包括肺功能检查(如通气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等)、胸部X线或CT检查等,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通气功能指标判断气道是否存在阻塞及阻塞的可逆程度等。
过敏性哮喘:除了遵循哮喘的一般诊断流程外,还需进行过敏原检测来明确过敏原。过敏原检测方法有体内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和体外检测(如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通过明确过敏原可以更好地进行避免接触过敏原等针对性防治。
四、治疗与预防
哮喘:治疗原则为长期规范治疗控制症状、预防发作及提高生活质量。治疗药物包括缓解症状的支气管舒张剂(如β?受体激动剂等)和控制炎症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等)。预防方面要避免接触触发因素,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等增强体质。
过敏性哮喘:治疗上首先强调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预防过敏性哮喘发作的关键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与哮喘类似的药物治疗。预防上除了一般哮喘的预防措施外,要更加注重对已知过敏原的严格规避,比如对于尘螨过敏者要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等,对于花粉过敏者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等。在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过敏性哮喘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加重的药物,且在日常生活中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减少过敏原接触;老年人患哮喘或过敏性哮喘时,要更加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