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是严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病机制是胰岛素相对不足伴严重失水致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致脑细胞脱水。常见诱因有感染、急性胰腺炎、不合理限制水分摄入、使用某些药物。临床表现有脱水表现和神经精神症状。诊断依据是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治疗原则包括补液(老年、儿童补液有不同注意事项)、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病情凶险需早期识别及时正确治疗,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相关人群要密切关注病情。
一、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同时存在严重失水的情况。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导致脑细胞脱水,从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例如,患者体内血糖浓度明显升高,超过33.3mmol/L,同时有效血浆渗透压达到320mOsm/L以上,这会促使水分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引起细胞内失水,尤其是脑细胞失水,进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
二、常见诱因
1.感染: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会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促使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同时患者可能因发热、食欲减退等原因导致失水,从而诱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可能因呼吸道感染等常见儿科感染性疾病诱发;老年人则可能因多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等诱发。
2.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发作时,会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影响糖代谢,导致血糖升高,同时炎症反应可能引起失水等情况,增加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发生风险。不同性别患者在这方面的易感性差异不大,但有基础胰腺疾病史的患者风险更高。
3.不合理限制水分摄入: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其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不能及时主动饮水,或者一些患者因认知障碍等原因不能正常摄入水分,再加上糖尿病患者本身高血糖导致的渗透性利尿,进一步加重失水,引发高渗状态。
4.使用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可能影响糖代谢,导致血糖升高,同时引起失水,增加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发生几率。有长期使用这类药物病史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警惕。
三、临床表现
1.脱水表现:患者常有严重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老年人由于机体储备功能差,脱水表现可能更为明显,且恢复水分平衡相对困难。儿童患者脱水时可能出现前囟凹陷等表现。
2.神经精神症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能有抽搐、幻觉、偏盲等神经系统症状。不同年龄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惊厥等表现,老年人可能因基础脑功能状态不同而表现各异。
四、诊断依据
1.血糖:血糖明显升高,通常大于33.3mmol/L。
2.血浆渗透压:有效血浆渗透压大于320mOsm/L。
3.血电解质及酸碱度:可能伴有血钠、血钾等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平衡失调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补液:迅速补充大量水分是治疗的关键,一般先快速输入生理盐水,以纠正失水和高血钠状态,然后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补液中葡萄糖的加入。对于老年患者,补液速度和量需要严格监测和控制,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则需要按照体重计算补液量,谨慎调整补液速度。
2.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注的方式,降低血糖水平。
3.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电解质检查结果,及时补充钾、钠等电解质。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早期识别和及时正确的治疗至关重要。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存在上述诱发因素的患者,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