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咳嗽的常用药
过敏性咳嗽的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用药提示,药物治疗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起效快、全身不良反应少,是轻症首选;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用于病情较重者,需严控使用时间和剂量;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等有嗜睡等不良反应,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等嗜睡反应轻、疗效好;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钠对合并过敏性鼻炎者有效;支气管扩张剂中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治疗窗窄、需监测血药浓度。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用不良反应多的药;老年人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权衡利弊选药;有基础疾病者考虑药物对基础病的影响。
一、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常见的有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这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气道,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有效控制过敏性咳嗽症状。它起效快,全身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对于大多数过敏性咳嗽患者,尤其是病情较轻的患者,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首选治疗药物。
2.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当患者病情较重,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时,可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但长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消化道溃疡等,因此使用时间和剂量需要严格控制。
二、抗组胺药物
1.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这类药物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能缓解咳嗽症状,但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2.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第二代抗组胺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嗜睡等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作用时间长,疗效较好,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过敏性咳嗽常用的药物。
三、白三烯调节剂
常见药物为孟鲁司特钠。它可以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减轻气道炎症,改善气道功能,对于过敏性咳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合并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孟鲁司特钠能同时控制鼻部和气道症状。
四、支气管扩张剂
1.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这类药物可以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咳嗽、喘息等症状,起效迅速。但作用时间较短,一般作为缓解症状的药物按需使用。
2.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它可以舒张支气管,增强呼吸肌力量,兴奋呼吸中枢,对过敏性咳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茶碱类药物的治疗窗较窄,不良反应较多,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血药浓度。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尽量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如第一代抗组胺药。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药物治疗过敏性咳嗽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影响。在使用药物治疗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权衡药物的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过敏性咳嗽时,要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升高血糖、血压,在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血糖、血压的变化,并调整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