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区别有哪些
急性支气管炎是自限性下呼吸道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少数由细菌感染,起病急,症状为咳嗽、咳痰等,多数预后良好;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与多种因素有关,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诊断分别依据临床表现、病史等,治疗原则分别为对症及抗感染等、控制感染等及预防发作等
一、定义与病因
1.急性支气管炎:是一种自限性的下呼吸道疾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少数由细菌感染所致,起病较急,病因主要是病原体感染导致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影响易感性,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患,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呼吸道防御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2.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等有关,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患病风险增加,长期吸烟的人群患病几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
二、症状表现
1.急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为干咳,随后可伴有咳痰,可为白色黏液痰或脓性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如头痛、乏力等,症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数天至几周可恢复,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咳嗽症状相对更明显,且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关注。
2.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咳嗽一般晨间明显,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痰,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呈脓性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病情迁延不愈,长期患病可导致肺功能下降,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患者肺功能储备差,喘息等症状可能更影响生活质量。
三、病程与预后
1.急性支气管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过适当治疗后可完全恢复,病程一般较短,感染得到控制后症状逐渐缓解,儿童患者若及时治疗,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注意避免病情迁延发展为慢性。
2.慢性支气管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若病情控制不佳,可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严重影响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年龄较大、长期大量吸烟等病史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来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四、诊断方法
1.急性支气管炎: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咳嗽、咳痰等症状,结合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根据这些综合表现进行诊断,儿童诊断时需更细致观察症状及结合相关检查。
2.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有长期咳嗽、咳痰病史,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更长时间,结合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等表现,肺功能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可发现气流受限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时需考虑其配合程度等因素。
五、治疗原则
1.急性支气管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咳嗽无痰时可使用镇咳药物,有痰时使用祛痰药物,若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一般采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根据可能的病原体选择合适抗生素,儿童患者用药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及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等的影响。
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等治疗,缓解期主要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等,减少急性发作,年龄较大患者在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时需考虑身体承受能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控制基础疾病以减少对慢性支气管炎病情的影响。



